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1“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到厨房,后到药房。”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中医治病,重视阴阳寒热辨证食疗亦当先了解食物的属寒属热,属阴属阳,才能有的放矢。药食同源药物与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论是进补还是药膳,都离不开中药的搭配,因此,在选择药膳之前,加深对中药特性的认识是绝对必要的,也是进补的先决条件,否则,选择不当,不但无法达到进补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弄巧成拙。
一、药材的“四气”“五味”
温热寒凉是药材的四种药性,也称四气。它是从药物作用在人体方面的表现概括而来的,也就是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喉咙痛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即表明这两种药具有寒性。相反的,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例如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将它归纳为具有热性的药。因此,常听人说某种药非常燥热,或是非常寒凉,不能多吃,这些也许只是针对某些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如此。需要采用什么药材,必须依据个人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这五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发散、行气、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补益、止痛、调和药性。例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酸:收敛、固涩、生津。例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
苦:通泄、燥湿。例如: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
咸: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二、“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
饮食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也应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脏气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则可伤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伤肾,多食辛可伤肝,多食咸则伤心。五味所禁:辛味善行气,有散发之性,多食就会耗气,气病要慎,不能过量;咸味善走血,用量过大则血行凝滞,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动心火,多用则火,骨生于肾,故骨病应少食苦味食物。甘味性滞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滞,故肉痛时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敛作用,多食则引起筋脉拘急。饮食要荤素适宜,五味兼备才能使脾胃调和,五脏收益。
三、药食同源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药食同源,如红枣健脾,山楂助消化,梨滋阴润肺,荞麦是消渴病人的好食品。糯米、黑米性味甘温,具有益气补血、暖胃健脾,滋阴润肺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体虚乏力的病人。中医还根据疾病辨证和食物性味,采取以动物的内脏来补养人体的脏腑,如贫血目疾夜盲症。肝虚可用猪肝,肾病用猪腰,遗尿用猪膀胱,肾病用猪肚等。在辨证施膳时要遵循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进行食性的选择配膳。寒凉性食物,如小米、赤小豆、绿豆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用于热证的调护。热性温性的食物,如糯米、黄米等,甘温食物,具有温中、补阳、祛寒之功效,可用于寒证病人的调护。辛散类食物,如葱、韭、姜、蒜、辣椒等,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用于风寒感冒患者的`调护。苦寒、甘、寒性味的食物,如各种水果及一些瓜类多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温病热盛伤津者的调护。
四、均衡营养,合理膳食
人体是一个整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知其内脏、皮肤、毛发、指甲等的改变,必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衰减而致。机体功能能量的平衡全赖于气血生化之源的脾胃能否建运脾胃正常运转的重要之处在于饮食有节度、按时适量、不过饥、过饱、过热、过冷、不择食、偏嗜、注意饮食平衡,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饮食调护中,注意为患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避免单调饮食品种,不仅要有鸡、鱼、肉、蛋、奶、谷、豆、果蔬,而且在形式上要有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通饮食及特制的营养液等。患病之体,脏腑功能紊乱,脾胃多受累,使运化功能减退,给予清淡食品,不仅易于消化吸收,亦可减轻胃肠负担,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但是单纯素食、蛋白质含量较低,维生素和铁、锌等微量元素吸收减少,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及病理要求,只有在素食的基础上搭配适量的荤腥之品,才能满足病体之需注意切忌过量。
运用中医食疗基本理论指导饮食调护,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药疗、食疗相结合,是中医临床护理的一个特点。在临床辩证准确下做到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就能提高疗效,使病人尽快康复;反之则影响药效,加重病情。在护理过程中如何指导病人进行食疗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2中国的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共用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症型,同时,中医坚持以辩证法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影响在于不但能够帮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且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更为重要的是,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只是着眼于治病,而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长达数个月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进食稀饭,同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其他别的有益的补充,因此,出生以后我三天两头感冒,从小学开始就明显感觉在冬季的时候四肢发凉,终日精神不振,天气一变化就会头痛,而且会持续数天之久,乃至于我不上课也无需请假。之前由于嫌中药熬制麻烦,我家人大都带我去看西医,做胃镜、胸透,拍头部和颈部核磁共振,但是结果显示一切良好,医生也仅仅开了一些常规的药来吃,效果几乎为零。进入高中阶段,可能是由于功课负担过大,每天下午5点左右都会准时头痛,整个颈部和头部都十分冰凉,必须有一个人为我不断按摩才能缓解疼痛,否则就会有强烈的呕吐感。由于我家有偏头痛的男性遗传倾向,我父母也只能干着急,能做的只能是按摩和炖天麻汤。
直到我表姐的公公,一个在湖南承包医院的老板知道我的情况后,替我请来了他们旗下最有名的中医来为我诊断,其结果是:我的头痛并非遗传,而是由于“先天之气”不足造成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足则血气不通,关节僵硬,经络郁积 ……此处隐藏10644个字……份幸福!让我们一起加油加油!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10众所周知,中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中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与西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的优势恰恰是西薄弱的方面,中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不精,不若不学”。
学中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诊断学、中方剂学、中内科学、中妇科学、中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用小柴胡汤主治。再联系温病学中亦有一个邪郁少阳证,寒热类虐,心烦,口渴,脘痞,舌苔黄白而腻,用蒿芩清胆汤主治,系湿热郁闭少阳。如此联系比较,自然融会贯通。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11中国的传统中医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是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结晶,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理论基础, 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法共用的方法, 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 进而得出病名, 归纳出症型, 同时, 中医坚持以辩证法原则, 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 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影响在于不但能够帮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而且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更重要的是, 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只是着眼于治病, 而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 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母亲在怀孕期间, 经历了长达数个月的妊娠反应, 在此期间, 她只能进食稀饭, 同时由于家庭贫困, 没有其他别的有益的补充, 因此, 出生以后我三天两头感冒, 从小学开始就明显感觉在冬季的时候四肢发凉, 终日精神不振, 天气一变化就会头痛, 而且会持续数天之久, 乃至于我不上课也无需请假。之前由于嫌中药熬制麻烦, 我家人大都带我去看西医, 做胃镜、胸透, 拍头部和颈部核磁共振, 但是结果显示一切良好, 医生也仅仅开了一些常规的药来吃, 效果几乎零。进入高中阶段, 可能是由于功课负担过大, 每天下午5点左右都会准时头痛, 整个颈部和头部都十xx大类物质构成, 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 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 就会表现出病理的状态。而在治疗疾病之时, 中医并非像大多数西医的观点那样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 而是认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息息相关, 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 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 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并非千篇一律。认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来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特别强调整体观。
xx年春夏之际, 我的父亲开始了其长达近3个月的咳嗽, 一开始仅仅认是室外天气太热, 室内冷气太大所致而引起的热伤风, 因此不以意。一周以后, 随着流鼻涕等感冒的伴随症状的消失, 咳嗽却开始严重, 继续吃感冒药和消炎药也不见效, 经过多次的西医诊断, 判断慢性咽炎发作, 于是进行胸透、吃吴太咽炎片和阿莫西林, 但是咳嗽还是止不住, 又经过一位老西医的诊断后认是过敏性的咽炎, 加开了几种抗过敏的白色小药片, 一开始咳嗽被压下去了, 但是那个尾巴怎么也去不掉, 反复多次后又变得严重了, 最后还是一位老中医解决了这一难题, 他采用中医经典的四诊法来断症:我老爹面色虚浮, 眼袋浮肿, 表明压力过大, 工作时间过长, 休息不足;舌苔白中带黄, 显厚, 表明胃气郁积, 观看喉咙情况后认咽炎无法引致这么严重的咳嗽, 通过询问, 得知我爸三餐不规律, 在外应酬过多, 油腻和鱼腥的东西摄入过多, 同时, 由于体质不佳, 室内外温差过大, 导致寒气积聚, 加剧了胃气的郁积, 而过多的胃气由于消化功能不佳只能上行, 对喉咙进行刺激, 使得由感冒引起的咳嗽转变胃气引起的咳嗽而难以被发觉, 西药的功能仅在于消炎, 而无法平抑胃气, 这才是咳嗽长期未愈的根本原因。
这位老中医一改之前消炎的用药方针, 先开了三帖中药来消除积食, 加大肠胃的'消化和排出能力, 同时要求我父亲在最近两周之内减少在外应酬的次数, 加大对粗粮和蔬菜的摄入量, 并且减少工作量, 增加睡眠时间, 然后开了几服药来抑制胃反流、反酸, 用归脾丸来增强脾胃的功能, 仅仅过了两周, 喉咙部位的不适感基本消失, 咳嗽也基本得到抑制, 甚至连由慢性咽炎引起的刷牙的呕吐也好转了许多。
然而, 现在社会, 人们对于能够迅速痊愈比以更小的代价痊愈看的更重, 而西医快速见效的特点也迎合了现在大部分人的心理, 再加上其他原因, 使得中医的发展面临尴尬的境况, 人们往往是经过多次西医诊断无效之后才想到中医, 但是, 此时很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需要我们引以戒:我们不应该忽视中医的疗效, 应该加大对中医的保护和发展, 才能保证这一学科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