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似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似数教学反思1我讲了些啥啊!!果然没有跟老教师请教研讨过就直接上的课程就是不行。等下午我再请教梅梅老师或者向红老师。我先记一点我自己想到的反思吧。
一、学生暴露的问题
1、没真正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我没有把近似数的定义明明白白的点出来!!所以孩子不理解,听的迷迷糊糊的。比如四班的学生,我让他们举个近似数的例子,问他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近似数的用法,有个孩子起来说:“我的爷爷大约67岁。”听得我当场崩溃,但是我没意识到,是我没点明白近似数是什么。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千、整百、整十的数,我们把它们都叫做近似数。知道是“整千、整百、整十”这样的数,学生就不会把近似数说成是准确数了。
解决方法:
下节课的时候再描补描补吧。首先要再次明确近似数和准确数的定义:准确数就是实际的、准确的数字,而近似数是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千、整百、整十的数。其次要多多举几个例子,如895的近似数是900,5510的近似数是5500等等。
2、没明白近似数的用法
近似数的用法我也没明确点出来!我服了我自己。近似数的出现是为了方便,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如记不清、或者不需要说得很准确等),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这里我举的例子里隐约透露出了这个意思,但是我没有点破那层窗户纸,比如,我说小张知道了我们学校有1496个学生,转述给他人时,小张忘了具体的数据,但是她记得近似数,就可以传达给他人大约的数据。这里要点出来,这种就是不需要把数据表达的非常准确的情况,只要是类似这样的情况,都可以用近似数表示。
解决方法:
这节课我采用了一个倒推的练习形式,既让学生通过近似数猜准确数可能是几。但是,其实应该先练习正推的形式,即我给出一个准确数,让学生来判断它的近似数。在这个练习形式的一开始,可以适当的降低难度,不让学生直接说近似数,而是从几个近似数中做选择。比如课后练习第一题,就是让学生从两个近似数中选择最合适的:胶州湾海底隧道的海底部分长4930米,那么我们可以说海底部分大约长(①4000米②5000米)。在这里,学生应该选择5000米,而老师一定要根据回答追问为什么,直到引出这个原则:选择近似数要与准确数很接近,差的太多,就不是近似数了。之后,可以再进行倒推的练习形式,我可以给出一个情景,让学生来取近似数,比如我吃了26个葡萄,取近似数的话就是我吃了大约30个葡萄;我现在的年龄是27岁,那我就可以说我今年大约30岁。
二、这节课还算有可取之处的地方
1、倒推环节自我感觉设计得还可以
我为了让学生感受在各种情况下近似数和准确数之间大约差多少是比较合适的,举了这样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我买了一袋子桃子,里面大约有20个桃子,请学生猜一猜里面实际上可能有几个桃子。学生们回答的还是很热烈,有的人说的是超过20的数,有的人说的是20以下的数,但只要离20不远,处在15至24这个范围内,近似数就可以取20。这个联系下节课还可以加一个判断项目,比如我可以接着这个桃子的题目问,那里面有没有可能是12的桃子?学生们会说不可能,我就要问,为什么?多次追问,就可以引出,12这个数字距离20太远,要取近似值的话,应该取10而不是20。
2、用数轴来表示了取近似数的原则
上课的时候,我用该班的人数来举了一个例子,我说,我们班一共44个人,我如果对别人介绍我们班人数的时候忘了具体的数字,那我可以跟他说我们班大约有几个人呢?有的学生说40人,有的学生说大约50人,我把这两个数字都写了下来,问,我们现在有了不同的答案,咱们来看看,谁更合适?学生们说40更合适,我问,为什么呢?学生们回答,因为比起50,40距离44更近一些。他们其实说的都很对,而为了让这个原因更清晰直观的呈现,我画了一个简易数轴,如图所示:
我问学生,如果44和40的位置如图上显示的,那么50应该在44的哪里呢?学生们回答说是后面,我又问,那大概要离的多远呢?学生们就能答出来,从44到50之间的距离要超过从40到44之间的距离,位置应该大致如下:
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44距离40更近,所以要给44这个准确值取一个近似值的话,应该选择40。
近似数教学反思2《商的近似数》是堂新授课。但是我们已经学过积的近似数,于是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完成例题,并由学生来完成讲解,尝试效果如何。
1、问题的生成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而不是教师提供的。
当学生在计算150÷44的时候,碰到了一种现象“除不尽”。这在以前的小数除法中没有出现过,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形成了问题。这是其自己发现的,很自然便会产生一种自己尝试解决的迫切欲望。这无疑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
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既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方法来解决。当然,也出现了一些思路是正确的,结果却是错误的情况。但无论怎样,这是学生经过了一番思考后产生的一些想法,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典型表现。
3、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评价与反思的过程。
学生在展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他们同样也关注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当别人的方法与自己不同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他的方法与我的不一样”、“我的方法到底有没有问题”等想法,从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做法。
总的看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了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突出了学生在问题生成和解决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近似数教学反思3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教师出示例7 :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 ……此处隐藏6563个字……商放错了位置:有的题除数扩大了,被除数却还是没有移动小数点;有的题确立的商和除数乘的积竟然不知道放在什么位置上,总之从孙丹妮所做的式题,可以清楚看到她根本没有掌握求近似值的知识,脑子里完全糊涂着,想孙丹妮这样的学生绝不仅仅是孙丹妮,还要继续强化训练学生求商的近似数,小数点的确立,以及商的位置是求近似数的重点和难点。
近似数教学反思12“近似”的概念在小学数学知识里,有一个孕伏与发展的过程,在本课,第一次出现了近似数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相对于她们学过的准确数而言的。教材没有给出四舍五入的方法和约等号的'使用,只要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都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德育渗透和人文素养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加强近似数与准确数的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近似数的感知和理解,并能加以运用。现将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做法和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例如通过第xx届全运会的这个时事背景引出例10,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之后的大量练习中,也十分注重取材于实际生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人文素养方面有所渗透,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教学环节设计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玩中学是二年级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方面,我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方式,不仅有独立思考,还有小组交流;不仅有静态的纸张作业,还有活跃气氛的多种游戏;不仅有自己读题审题,快速回答问题,还有听题回答问题……整个环节安排紧凑有序,科学合理,再加上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被很好的调动起来。
3.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功能
本节课的课堂评价主要采取小组积分制,通过师生共评和生生互评,对各小组进行计分(100分,50分和2分),充分调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结束时,每组学生算出本组得分的准确数和近似数(近似成整十数),紧扣教学主题。
不足之处:
由于近似数的概念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的,而且只是感知、比较和理解,部分学生在使用数学语言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近似数方面并不是特别熟练,个别同学的估数能力有待加强练习。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继续加强学生估数能力的培养,相信到三年级通过进一步学习估数的方法后,这一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近似数教学反思13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掌握较好,基本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然而对于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就不乐观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以前学生学过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今天所学的是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这就增加了难度,学生不知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该如何处理。
2、前面刚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学生往往把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相混淆,错把改写当成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针对以上情况,解决办法:一方面给学生讲清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方法相同,后者的改写是移动小数点,其实前者也是移动小数点,只不过运用了我们后面所学的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点后面的零去掉了。另一方面,讲清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求近似数需要省略后面的尾数,所以求的是一个数的近似数;而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或八位,加一个单位就可以,没有大小的改变数的大小;
3、多讲多练,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自悟。
近似数教学反思14《近似数》一课是教学的难点,原因是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不熟悉。我在导入时就抓住生活:从我班的人数这个准确数引入新课。我认为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就要努力从学生身边挖掘素材,让数学走近学生的生活。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意识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这堂课通过提供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例如:班级人数、学校人数、我们身边的一些数据,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判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来判断近似数的。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本课一开始在讲解“准确数”和“近似数”时,通过让学生比较一些数据,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些数据意义的不同,加深认识“准确数”与“近似数”。
3、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的学习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4、教学如何求近似数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通过独立的'看一看,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思维的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数学中的一些规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中体会探究与发现带来的乐趣。虽然在课堂上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了,但是在作业中,求近似数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何让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求近似数,有何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我还在思考的问题。
近似数教学反思15《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求整数的近似数基础上进行教学上,这两个内容都是让学生根据四舍五入法去求数的近似数,但是不同点就是近似的部位不同,针对这个情况,在教学这节课时,以求整数的近似数进行导入,让学生说一说近似的依据——也就是四舍五入法,从而引入小数近似数的教学。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不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对于重难点的突破尚有所欠缺,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欠缺。同时,应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自己表达的机会,同时在“冷场”的时候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一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目要求很多样,如同是保留一位小数,可以说是保留一位小数,也可以说是精确到十分位,或者是省略十分位后的数等等,针对这一情况,让学生在练习时多读题,并逐一进行分析,如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的数都是要求保留几位小数,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