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01 13:53:31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与液体的类比,引出大气压强的课题。由于气体的特殊存在形式—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大气压强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一系列新奇、有趣的实验,让他们感受到大气压的真实存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等于大气压强值应是本节的难点。教材通过介绍生产生活中的气压计,使学生了解一些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又通过介绍抽水机等,强化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强;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体验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感知,认识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

难点: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值。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瓶吞鸡蛋、覆杯、半球等实验探究大气压的存在;通过半球、托里拆利实验粗略和精确测量大气压的值。

学法:在探究实验活动中,体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通过气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类比,学习大气压值的计算方法和测量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瓶、鸡蛋、酒精棉球、水槽、水、硬纸片、两个粗细相同高度不同的杯子、大小不同的试管各1支。

学生:注射器、水、烧杯、一个吸盘挂钩、玻璃板、弹簧测力计,小吸盘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探究实验一(瓶吞鸡蛋)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实验,让瓶子吞鸡蛋,(将鸡蛋放在瓶子上),吞不下去,怎么办呢?(用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瓶子里烧,再放上鸡蛋),鸡蛋吞进去了,瓶子为什么能吞进比瓶口粗的.鸡蛋呢?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存在

师:鸡蛋虽受重力,但瓶口卡住了它,用酒精在瓶里烧一下,鸡蛋就吞进去了,为什么?

师:我们来了解一下空气(教师介绍大气层)。液体受重力,能流动,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空气会不会向各个方向有压强呢?演示:探究实验二(覆杯实验)师:(将杯子装满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为什么不掉下来?

演示:探究实验三(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

师:(将大试管装满水,将小试管放进大试管,倒过来,水流出,小试管却上升),小试管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探究实验四(注射器吸水)

师:请同学们做注射器吸水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探究实验五(吸盘半球实验)

师:用两个吸盘合在一起,挤出其中的空气,用力拉开,并解释现象。

早在1654年,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就有人做过著名的类似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半径为20cm的铜制半球合在一起,抽出里面的空气,两边用马拉,直到增加到16匹马时,伴随一声巨响,半球才被拉开。经过上述大量探究实验,我们可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结论:大气存在压强,大气压强很大。

2、大气压的测量

(1)用吸盘半球实验粗测大气压强值。

师:(分析前面吸盘半球实验),当两边用力拉吸盘时,弹簧测力计拉力与大气压力是什么关系?

师生:据p=F/s得,p大气压=F拉力/s

因为吸盘中空气不易抽尽,所以p大气压为粗测值。

(2)用托里拆利实验精确测量大气压值。

师:回顾覆杯实验,纸片不掉下来,说明p气〉p水,换一个高些的杯子做实验,纸片还是不掉下来,说明仍然有p气〉p水,什么时候,纸片将掉下来?分析:p气=p水,即p气=ρgh时;展示探究实验七(托里拆利实验)

师:为减少h,我们选用ρ较大的水银做实验,当h为76cm高时,液面不下落。据p气=ρ银gh得p气=1.013×105帕,即一标准大气压。师:一标准大气压可支持多高水柱?分析:据p气=ρ水gh得h≈10m(3)常用气压计师:(介绍水银气压计、无液气压计、液化气罐上的气压计、医用氧气瓶上的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3、大气压的变化

师:大气压的值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观察大气压与海拨高度关系图

结论:与海拨高度、季节、温度有关。演示:探究实验八(自制气压计)

师:(在带塞玻璃瓶塞上打一小孔插入细管,由细管向瓶中吹气)瓶中液面上气压变大,管中液面上升。

4、大气压的应用

师:我们在生活在大气海洋里,身边哪些地方用到了大气压强?

师生:真空吸盘、活塞式抽水机、吸饮料等。

(三)课堂小结

  师:学到了什么?(略)

教学反思:

一、通过大量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进行大气压强值的测量,观察大气压强的变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大气压强。

二、利用气体与液体类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的存在,理解大气向各个方面都有压强。

三、改变覆杯的高度做实验,直至展示托里拆利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值的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广泛列举生产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的实例,有利于体现、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2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本文仅就现行的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中的“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浅析探 ……此处隐藏13936个字……结合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3.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

生:(1)我知道了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生:(2)我知道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用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计算公式:P=F/S,压强的单位是Pa.师:同学们表现很棒,归纳得很好。

4.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教后反思讲完《压强》这节课后,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评课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压力概念是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虽然我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轻视了对压力概念的认识。

二、本节课我利用“破气球”实验引入新课,出人意料的结果创设出讨论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关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自选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这是部分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拉进教师和后进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但在施教的过程中,我给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照顾到可能有不同想法的这一部分同学来进一步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以让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四、压强的知识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但对概念很陌生,我在教学中通过类比速度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去归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在施教中引导学生时,没有及时把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联系结合探究实验进一步强化,帮助学生构建压强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一缺陷,迫使教师又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用时过多。

五、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的讲解中,从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运用来巩固。并让学生举出在生活中减小或增大压强的例子,进一步落实“生活——物理——社会”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够好,对学生不放心,说的有点多,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2、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3、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准备:

课件、气球、针、铅笔、小刀、橡皮泥、勾码、弹簧测力计、细绳、长方体木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创设情境)一只充满气的气球,分别用手掌手指按压,并没有破,用一根小针轻轻一碰,破了,思考: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不同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

播放幻灯片,看图片:蝉能将口器插入树皮中,骆驼能行走在沙漠中,水杯放在桌面上,用手指向墙面按图钉,用物理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力的作用方向都是垂直于物体表面的;都使物体发生了形变。

提出压力的概念,教师才此期间强调压力不是重力,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带领学生用铅笔的笔尖和笔尾感受压力的不同效果提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的接触面积和施力的大小有关

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学生自主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反馈,用时十分钟左右)

鼓励几个小组上前演示(学生展现个人风采,增强自信),总结结论。

(二)压强

通过数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压强的表达式

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牛每平方米表示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

因为压强单位很小,压强常用单位还有:百帕、千帕、兆帕,举例:一张报纸平铺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就有0.5帕,一粒西瓜子放置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就有20帕等

例题练习PPt(学生通过练习将公式与实际联系起来,巩固知识点)

(三)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老师提出问题:利用橡皮泥和小刀,在橡皮泥上切一刀,怎么才能使橡皮泥对桌面的压强减小一半?(学生设计实验,并到前面演示,通过这个实验,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学生讨论怎样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用时四分钟左右)。教师总结: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受力面积一定,增大压力(2)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3)既增大压力同时又减少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

(1)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2)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3)既减小压力同时又增大受力面积

这节课,从压力的作用效果认识了压强这个物理量,并且利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比值定义法得出了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学生亲身验证了一下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扣题)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课前的现象(学生解释),教师说明,任何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增大压强,而有的时候需要减小压强,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辨别并说明都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

3、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当堂练习

设计关于压力作用效果、压强、及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方面的练习题,巩固新知识点,用PPt展示。

五、作业

探究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实例,举出五个以上实例并说明运用了本节课的哪部分知识。

六、板书设计

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