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13 09:29:08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1

教材地位:

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受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设计思想:

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

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对象:

重点中学高一学生。

学生分析:

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对“新闻的客观性”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之后,请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此时气氛沉静而严肃)

二.引导学生通过此文独特的新闻视角认知其控诉价值(整体感悟新闻内容)

1.引导学生探索该新闻的视角

①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师生间会明确为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

②本新闻有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探究而知,本新闻并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此可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

③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④作为一名敏感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事情呢?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是否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呢?让我们每个人都静静地想一想。

注意:此问题不要让学生回答,而是在静默中沉思。

三.对新闻中记者所蕴含的感情的感悟

1.我们会发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我们一起来读从P50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起至结束,哪些是客观的描述,哪些又写出了参观者内心的感受呢?(各举一例)

2.请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请同学对该生的朗读作简要点评,既加深对新闻传达出的感情的感受,又利于学生间互动交流。

3.师生一起探究新闻中对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及反映他们内心感受的句子或词语。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如“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用的'。”而“恐惧万分”等词直接显示了参观者内心的恐惧。

4.“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同学们,你们说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老师表情较为严肃,特意留下一点时间空白)这个问题我们想留在课外,让我们用笔来表达,就算是表达对一个像鲜花一样生命的姑娘的追念吧。

5.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为什么要用“恳求”一词呢?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

6.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请比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与《别了,“不列颠亚”》在此的不同。

7.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含其中,除了在参观者的行为、神态及他们无法抑制的内心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记者的情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3、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重点: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

1课时

课型:

教读课

教学方法:

教读法、谈话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请打开课 ……此处隐藏2302个字……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一、导语:

二、背景:

三、主体

四、结语:

2、让我们随着参观者的步伐走进集中营

(1)、看了视频和课文以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明确:

(2)、作者又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如何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

(3)、在文中第三部分7-15段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

四、独立思考,深入分析

1、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在叙事和感情流露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常见新闻作品:

本文不同之处:

2、文章开头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

内容上:

写法上: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承上启下。

第二次:呼应前文,突出了文章主题。

4、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

五、合作探究

1、文章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呢?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并组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原因。

明确: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成为新闻史佳作?

六、拓展延伸

七、课堂小结

历史大潮滚滚向前,岁月可以冲淡一切,但有些东西却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也是不能忘记的。虽然二战早已经过去,但“奥斯维辛”仍旧在默默地提醒着人们:忘却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我们要团结一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使学生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2。讨论交流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开启地狱之门,和作者一起到有“人间地狱”之称的奥斯维辛作一次地狱之旅。

二、幻灯片展示一

游览过程:

毒气室和焚尸室——怒放的雏菊——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纪念长廊——微笑的女孩——绞刑架

1、看到“雏菊花在怒放”,你想到了什么?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2、面对照片中注视着你的眼睛,面对女孩的微笑,你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样的?

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

三、关键句理解

1、“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在文中几次出现,各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1)强烈反差,奠定基调;

2)首尾呼应,寄托提醒。

2、为什么作者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设置悬念,引导读者;

2)承上启下,巧妙过渡;

3)突出主题,回环照应。

3、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从而产生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四、幻灯片展示二

直观感受参观者的表情

五、技巧探究

1、这篇新闻与一般注重时效性和客观性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最新发生的事件时效性不强

报道内容客观事件个人感受

情感倾向客观个人情感浓厚

2、这篇报道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现在请大家以评审委员会的身份给它写一则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六、拓展讨论:

幻灯片:在地狱之门的思想者(罗丹)

1、一个走在人类文明前列的的德意志民族为什么会犯下滔天罪行?怎样看待人类文明与罪恶的关系?

2、莫泰利的诗

七、结语

希望我们能够终结罪恶,开启幸福和平的天堂之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