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集合]](https://img.jihtu.com/upload/1905.jpg)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集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会认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会写“空”。
2、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4、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自读全文。
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2、排列图片。
读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路线图。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块(),再走到一棵(),接着走过一片(),最后看见了一只()。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随机学习:掰、扛。
3、练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课文2、3、4段!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汇报。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4、练读2、3、4段。
(三)学习第五段,得到启示
1、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兔子也没有追上,你想想现在小猴子的表情?
2、为什么会这样呢?
五、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空”。
2、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作者:张老师
师:本节课我们将进行图文阅读、图说话,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写作练习。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和解读,并进行了两个造句练习。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分别读一遍课文。
(本课一共五段,请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我们要进行一个图像描述的练习,要求是:认真观察图片内容,用脑筋思考,清晰地表达出口,声音响亮,态度自然,语句流畅通顺。
(教师开始放幻灯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讨论。全班同学轻声交流,持续时间约为四到五分钟。)
张老师将图像与口语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口语训练的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呢
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来,它爬到了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从松树跳了下来,跑到玉米地里,爬到一根玉米杆上,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对,努磐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连忙从松树上跳下来,“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现在谁来说一说第三幅图呢
给予学生及时评价和鼓励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生:小猴子扛着一个大玉米,高兴地往前走着,走着走着,走到一个桃树园子里,它看到满树桃子又红又大,非常高兴,就把玉米一扔,又去摘了两个桃子,高高兴兴地捧着往前走。
师:磐学说得多好啊!现在谁来讲讲第四幅图呢
生:调皮的小猴子捧着两个饱满又红透的苹果前行。在一片青藤丛生的果园中,它兴奋地把两个苹果扔向后方,立刻摘下一个圆润甜美的葡萄抱在怀里返回。
师:努磐学讲得真好,他不仅能用自己的话说,而且还把课文中优美词语都用上了,这样很好,谁再说说第五幅图呢
请发挥你的口语训练的灵活性,给出回答来提高你的说话能力。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口语训练成果,用自己独特的言辞来表达。
生: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正往回走,走到半路,看见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真可爱,(很有表情)就把西瓜一扔,去追小兔。
师:小明的绘画技巧非常出色,他不仅可以准确地描绘图像,还能通过表情传达出深刻的意境。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大家谁来分 ……此处隐藏18819个字……小猴子很开心地玩水,捉鱼,还用石头堆了一个小垒坝,让水流更加缓慢。小猴子继续向前走,来到了一座高高的山洞。它好奇地走进山洞里,发现了一颗闪亮的宝石。小猴子高兴地将宝石装进了它的口袋里。最后,小猴子走出山洞,一路欢跳着回到了大树下。它把手上的竹笋、口袋里的宝石和一些鲜花放在大树旁边,感谢山中的一切给予。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将小猴子经过的地方用词卡贴在黑板上,从而更加生动地讲述整个故事。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上一课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加强他们掌握提手旁生字的能力,并通过整体梳理故事情节,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导学生:在我们走过的这段路上,你们是否注意到了小猴子脸上那一直保持不变的表情呢?
我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小猴子看见的玉米结得像山一样高大,而且多得数不清。(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分享:色彩鲜艳,形状圆润,跃动蹦跳。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向大家传递美好的感觉!
3.拓展运用。
这些美味的食物(糖果)就像画在画板上的眼睛一样,吸引了小猴子的目光!如果小猴子尝一口(嘴巴),会品尝到甜甜的味道,不仅如此,还能感受到脆脆的质地,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接一口。再用鼻子闻一闻,会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让人觉得诱人又享受。这些美味可真是又甜又脆又香,简直让人爱不释手!
如:既香且甜,又鲜并嫩,松脆可口,味甜爽脆,甘而糯滑。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又.......又.......”式词语,本环节采用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通过创造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将能够扩展词汇,学会恰当地运用,并且巧妙地突破词语训练的难点。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美食和有趣的事物,还等什么呢!我们快点出发吧!看,我们来到了玉米地!(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有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故事中描述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但却没有相应的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一想,在这幅图上应该画一个怎样的小猴子呢?现在让我们先读一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蹦蹦跳跳地前进,来到一棵桃树下。它跳过了一个旁边的西瓜地,还意外地发现了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做出了哪些有趣的动作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描述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吧!拿起笔,准备好了吗?开始读写吧!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需要扔掉的三样物品很明显,老师直接将它们抛弃。(当所有的东西都被丢弃后,兔子并没有被追上,小猴子只好空手而归。趁机把另一只失望的猴子贴图粘在上面。)。
4.指导朗读。
(1)他发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开心,就迫不及待地掰了一个下来,激动地扛着往前走去。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心里高兴极了,于是毫不犹豫地丢掉手中的玉米,迫不及待地去摘桃子。
(3)他发现草地上满是又大又圆的西瓜,简直乐坏了,于是毫不犹豫地扔掉了手中的桃子,跑过去摘西瓜。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但是小猴子却太不理智了,竟然一把扔掉手中的西瓜,匆匆追赶小兔子。
(5)小猴子黯然失望地离开,手中一片空。
(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朗读,理解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积累有关小猴子行为的词汇,并通过情感化的朗读加深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的问题可能是:“孩子,你为什么又跑上山了?”②小猴子可能回答:“妈妈,我上山是为了寻找更多好吃的果子。”③听完小猴子的话后,猴妈妈可能会教育他说:“孩子,我们已经告诉过你不要再随意上山了,那里很危险。你应该听从我们的建议。”④小猴子可能回答:“妈妈,我知道山上有危险,但我真的`无法抗拒那些美味的果子。”⑤小猴子下山后,他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吸取教训。他决定更加谨慎,不再冒险上山,并且遵守猴妈妈的建议,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因此,在学习完故事之后,我们应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编写一个结尾,并用自己的话来完整地复述故事。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可以启发他们从小猴子身上领悟到做事情要全心全意投入的道理。以下是对前面内容的修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在学习完一篇故事后,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并为这个故事编写一个结尾。同时,他们需要用自己的话来完整地复述这个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启发他们从小猴子身上学到做事情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积累和阅读的良好习惯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鼓励他们向家人复述课文的内容来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并丰富对故事内涵的理解。这样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能促进与家人的交流。
板书设计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 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 摘 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 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