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明确一些策略,二是为学生提供使用这些策略的情境。因此,教材为学生明确了这套教材中出现的主要策略: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找规律。教材中涉及的以及人们在解决问题中用到的不止这四种,有时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会同时应用两种或多种策略。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时可以结合后面的讨论:“列举教材中使用以上策略的例子,并与同伴进行交流”,鼓励学生自己对教材中使用以上策略(或更多策略)的例子进行整理,体会其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还可以鼓励学生找一找报纸杂志等媒体中用到图、表的案例,体会它们的作用。
下面我就教材列举的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列表)进行学习和分析。
第一种策略:画图
(1)菜谱。荤菜:虾、牛肉。素菜:蒸菜、冬瓜和土豆丝。要求一份饭含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一共有几种配菜方法。比较常见的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通过画图比较形象、直观地将几种方法呈现出来。
(2)在第一学段学习数的认识时,个、十、百、千等用方块图来呈现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且比较形象直观。学生记得深,记得牢。第二学段数的运算:利用阴影图形的叠放次序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推导比较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样的第二学段用折线图来表现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将汽车行驶的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形象的表示出来。简单、易懂。
(3)画线段图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这一方法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都善于将这种方法来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有关画图的方法,我们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譬如:在上复习课时,通过画图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建立数学模型等。多数老师都应用的得心应手。从上可以看出画图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直观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画的图只要能有效地帮助解决问题即可,不必强求统一的格式。
第二种策略:列表
列表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关于列表的作用,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1)列表可以帮助我们整理信息,进行推理;
(2)列表能帮助我们分析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寻找规律。
教学中列举的两个实例一个是根据提供的信息选择笑笑和小明各喜欢什么项目的兴趣小组,另一个是根据提供的圆柱底面积变化情况来分析高是如何随底面积变化的。数据直观呈现,便于比较选择。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有很多这样的经验可以借鉴和推广。如:统计与概率单元中大量的一手材料都可以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和推理。
讨论部分:列举教材中使用以上策略的例子,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学习本节知识时应该紧紧围绕教材,抓住生活当中的具体事例来进行研究、探索。鼓励学生对教材中使用以上策略的例子进行总结,进一步理解各种策略的作用。教师应该更重视此项活动,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总结教材中出现的其他策略及其例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策略的研究价值。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怎样的评价机制便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学习热情和行为方式。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笼统和单一,评价也应当有其特点,准确、恰当、有效的评价便显得格外重要。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2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过来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不过这些特定问题又是比较常见的。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数量或事物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发展、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到它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加以解决。学习“倒过来想”,不仅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都大有裨益。课前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教学活动中努力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表现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兴趣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起到主导作用。为了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从路线问题导入,让学生体会从原路返回时会依次经过哪些地方着手,初步体会倒推法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思考,引导探索,促进师生互动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也就是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在教学例1和例2及相应的练习中做到有目的、有层次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解疑,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直到掌握能够独立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例题1时,提问:1.两个杯中的豆浆总量有没有变化?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出原来杯中的豆浆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相互交流后,明确是用“倒过去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再及时巩固,完成练习十六第一题,让学生再次感悟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如何用倒推的策略进行解答,再次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整理。
三、平等对话,引导参与,实现师生互动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课堂上,师生双方“捕捉”对方的想法,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教学例2时老师问学生:1.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整理条件;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接着放手让学生尝试整理,并引导学生发现这里通过简要的摘录条件及借助箭头能清晰地表示出数量变化的具体过程。当学生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了例2的问题后,这时又问学生:还有别的想法吗?引导学生将两次变化合并起来想到“又收集的比送给小军的少6张”,而要求原来有多少张,还要倒过来推想:还剩52张比原来少6张,那么原来有58张。同时,我又介绍了结合画线段图用倒推的策略来解答的方法,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3苏教版教材中单独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在执教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也有许多迷茫,偏颇之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讨论。
一、传授策略不等于教授具体的解题方法。
案例:苏教版第十一册解决问题的 ……此处隐藏8845个字……析问题与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独立解答。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学会跟着老师思路想问题,又能养成独立的解题方法。
第二题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指导解答。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图中情况再提出些问题并解。第三题虽然与例题和试一试的不同,但学生也能通过列表整理的方法,独立地,认真地用自己的能力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
在第环节中:教师以“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84米,如果织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新课环节:教师在出示例题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这里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在这环节中,老师的一句:“你准备从哪想起。让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做到了认真细致。在这题里,学生可以有两种想法,一是: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要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二是根据桃树有3行,每行有多少棵,可以求出桃树的棵数;根据梨树有4行,每行5棵,可以求出梨树的棵数,然后求出桃树、梨树一共的棵数。 这里老师能让学生独立的回答每步的思考过程。在第二课时里,学生的小组交流不够多,在教案中我们设计了让小组活动交流的时间,但在实际的课程中,这样的活动只有一次,而且质量不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3转化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更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所以,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下面就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策略)这一单元教学谈谈自己的得失:
一、感悟转化
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通常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能够解决的问题,把非常规的问题转化成常规的问题等,但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于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所以在开始的图形转化中,我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进行比较,感悟转化策略的优越性。
二、体验转化
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体验是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例2在解决较复杂的分数问题时应用转化策略,进一步体验转化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在体验策略的同时,归纳和总结具体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对面积问题中的转化策略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再体验和升华。这不仅从数学思想层面提升学生的素养,而且更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上面给学生以丰富的经验积累。具体方法的丰富反过来又深化了对转化策略的认识,这样形成的策略才能深深扎根学生的心田,才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调控作用。
三、反思转化
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对自己行为的不断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形成策略过程的认识,从而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策略的进一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经常反思,不断调整,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因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回顾反思等习惯的形成。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4“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重点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故事《乌鸦喝水》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我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整理的方法,而是为了讲知识而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用表格形式整理信息。使学生选择方法受到限制,约束学生思维。不能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而亲身体会列表法的好处,没有做到新知识渗透。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收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填写在表格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将请填写格式,已知条件和问题的位置。在预设时忽略了问题的存在。
对为什么要列表?列表有什么好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感觉“清晰、简洁”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时,注意充分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格的每一行,体会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初步明确地感受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对于这一点我强调的较多,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对数量关系进行重点引导。
很遗憾的是我的课堂教学时间掌握的不好,缺乏练习。
我应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是及时而有效的。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经历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认识,更清晰地体会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起,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首先让学生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教学重点,我在设计时,是这样去做的:
1、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
学生在反复比较中形成策略,在应用中体验策略。由“原来的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到“自觉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我看到了论坛上,大家给我提出来的建议,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
1、想把题当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觉课堂上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针对性的评价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