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大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大雁归来》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认真阅读课文后,我发现,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声情并茂,跃然纸上。从内容上讲,课文既介绍了有关大雁的知识,更用大量的笔墨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而细致研读后就会发现,作者的侧重点不在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所以教学的重点,也应着重把握作者的情怀。但是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呢?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从此入手?仔细斟酌后,决定以探究“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以“趣味导入(谜语导入)—感知知识性—品味形象性—感受抒情性—把握主旨”为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有准备的课才上得有滋味。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了自学,学生得知要上公开课,也预习得特别认真,对课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不知所云、无所适从,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点的解读不留痕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作者的情怀。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生动形象的拟人句的分析与感悟,让学生体会了作者对大大雁的喜爱之情,这为把握作者的情怀打下了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对比”写法,领会作者在分析对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征,从而表达喜爱之情。再次,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在质疑探究中体会感情,把握主旨。最后,通过对目前世界及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形势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学生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形势严峻,总结出本文作者在告诉我们:我们应敬畏生命,关爱自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我们教授了五首唐诗作为学习内容。这五首唐诗包含了不同主题和风格,给学生们带来了广泛的诗意体验和艺术欣赏。通过对这五首唐诗的教学反思,我深感,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教授《送别》这首诗时,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欣赏和解读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离别之中的深情和思乡之情。我进行了一次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作者的诗意进行解读。这样的交流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更让他们对离别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我选择了这首诗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欣赏和解读,感受到楼台高耸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豪情壮志。我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了鹳雀楼的壮丽景色,并进行了朗读和赏析的教学。学生们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更加直观地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和意境。
然后,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这首诗带有浓厚的乡情,展现了作者对山东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这种情感,我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寻找故乡回忆的小活动。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回忆起童年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这使得他们更加深切地理解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塞上曲》这首诗。这是一首描写塞北边塞晚秋景色的诗,通过文字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广袤戈壁的辽阔和秋景的寂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种景色和情感,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塞北边塞的纪录片,并请他们通过观看纪录片进行感悟和赋诗。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首诗的韵味。
最后,我们学习了《春晓》这首诗。这是一首描写早春景色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述,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希望。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魅力,我进行了一次户外观察活动。学生们在春天的花草环绕中,亲身体验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通过活动的参与,学生们对这首诗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的教学让学生们在欣赏和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增强了对于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例如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户外观察等,学生们对于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为他们今后的人文修养和人生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终于,需要我进行的公开课的已经结束一周了。说真的,这次课堂我准备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可思考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却是很久的事情了。
自从我们学校引进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以后,我们都在摸摸索索的前进。上个学期,上了一节所谓的“立标课”,当时正赶上一篇自读课文,加上对于这一模式的狭隘理解,我巧妙的设计了一节“自学能力比赛”,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展示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规则,选出最优秀的小组。虽然当时得到了全组老师和领导的好评,我心里很短时间的得意了一把。后来,语文组员的达标课开始了。一节一节,不论是什么性质的文章,统统来了个小组轮流展示,简直是我那节课的“翻版”,越听,我心里越不是滋味。仿佛摆在我面前的是一面面最真是的镜子,清楚的映照出了我目前对于这一模式理解之粗浅,运用之拙劣。
整个寒假,我的思绪都在抵制“模式化教学”,仿佛自己带着大家走了“远路”,羞赧自责的不得了。新学期开始,领导又让我上一节“立标课”,我有些不知所措。感觉自己的思想还徘徊在教改的边缘,很难拿出一节标准的样板课。我彻头彻脑的考虑了好几个时日,最后决定让语文课堂回归自然,不要这样追求形式上的相似。于是我淡化了小组整体展示的环节,把小组约束力变为一种内在,以个体展示的形式来为小组荣誉而战。
我简单的做了一个学案设计:(粗略记录如下)
学习目标:
1、解读文章,评点人物,理解题目的含义。
2、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感悟文章主题,得到启示。
重难点:重点是结合文章相关语句,对安妮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海伦·凯勒的精神品质做出评论。难点是对课文题目含义的理解。
预习提纲:
(一)资料搜集。(提示:查找关于作者及安妮·莎莉文的资料,进行筛选记录,上课时进行交流。
海伦·凯勒:
安妮·莎莉文:
背景及其他:
(二)字词整理。(提示:结合‘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查出词语的意思,或补充重点词语,补充到课本上。并在下列空白处认真抄写词语一遍。)
(三)内容初探。(提示:有些同学静静的读课文,自己概括、旁批,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有的同学课文也不读,直接找到资料书,照搬过来。 ……此处隐藏12011个字……区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之时,我抱着极其虔诚的心态去听各种各样的课(特别是公开课),突然发现大多数语文课听不懂了。有在课堂上翩翩起舞者,有在课堂上离题万里者,有整节课道德者教化者,不一而足。由此深感自我见识之浅陋,于是在课堂上依样画瓢,结果有一天一位前辈听完我课后醍醐灌顶式地问了我一句:“你在上语文课吗?”我猛然间全身震颤了一下,是啊,我在上语文课吗?由此发现,其实当语文课离开语文本质的时候已经异化了。
于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上怎样的课,上哪一篇课文,我都时刻牢记:一定要把这节课上成语文课。语文者,语言文字也。当然这里特指汉语言文字,语文课不能离开汉语言文字,不能离开文本,否则就是离水之鱼,断翅之鸟。许多老师说《信客》这堂课最成功的一点就是无论对信客辛苦工作的分析还对信客优秀品格的分析都没有离开过文本,师生不断地从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无论《红楼梦》还是《阿Q正传》,它们是文学名著而不是哲学名著或心理学名著,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作者通过他们高超语言运用技巧表达他们对人、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学生从语文课上要学到的首先应该是语言与文字。虽然,这堂课在语言文字的赏析上还显得比较粗浅,但是毕竟是自己的一大进步。
第二点深刻感悟是师生共鸣的重要性。一堂课应该是由师与生共同组成的,它不仅属于老师,也不仅属于学生。属于老师变成了一言堂,属于学生变成了菜市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和谐的,心灵共通的,能产生共鸣效应的。这种共鸣效应一方面源于教师课堂上良好的提问与引导和学生的回答,但更重要的是师生间长期的交流与沟通。莫说沟通对于班主任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任课老师也同样重要。对于自己所任课的学生没有了解,没有信任,就没有师生的长期的合作,课堂也就失去了活力。常言道:“听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听”,才会“信”,才会学好。而这个“听”,源于心灵上的“听”,而非耳朵之“听”。这种境界需要的是一种融合。不幸的是,这方面,在这节课上表现得并不太好,课堂虽显热闹但深层次的沟通不足。希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越变越好。
教学至今已五年有余,深感语文教学之艰难。究竟该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尚有许多困惑,还是运用中山先生那句遗嘱勉励自己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这次的公开课,安排的内容是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对我来说,苏轼一直是心中的偶像。而这篇散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一句,也一直在心头萦绕。
文章很短,只有85个字,这一篇短文要教些什么呢?翻阅了课程纲要,查看了整个单元的设计说明,初步确定为:一把握重点文言词汇,二欣赏写景佳句,三感悟作者情感。本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的原则,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主要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课上交流重点句和疑难句。感悟作者情感我初步打算从“月”字入手,顺便也欣赏写景佳句。
就这样设计出初稿进行了试讲,同事们纷纷给出了意见。尤其是欣赏写景佳句和感悟作者情感处,过于单薄。因为在准备时,看到许多教学设计都抓了“闲人”一词,我便想跳出这一藩篱,结果没有把握到更有效的`突破口,失于浅薄。在深入思考了同仁提出的意见后,我把“月”与“闲”紧密结合在一起,写月景,抒闲情,因月生闲情,因闲情而赏月,两者本就紧密相关。
在具体设计中,“闲”字的领悟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得到证实,学生普遍对“闲人”的含义存在疑惑。预设就在课堂上得以体现,而且学生通过背景的了解,已有了较深层次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东坡”别号的来历,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感悟“闲情”的真正含义所在。同时,借助《临江仙》一词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一句,进一步深入体会到,作者那种因月释怀,却终难放下的复杂心绪。
而在“月”景的赏析中,一是紧扣了文本,通过修辞等方面感悟妙处。二是利用音乐,展开想象,在想象中丰富感知。这里,先是利用《春江花月夜》一曲的艺术特征引发出文章的艺术特征,接着,在乐曲中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老师利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澄澈透明的湖水中,似乎空无一物,却又蕴含一切,包容一切。这一切,包括作者被陷害的愤懑,被贬谪的凄苦,被冷落的落寞……什么功名、才华、抱负、欢喜、忧愁……都被如水的月色悄然融化,化作虚无。此时,此景,我已与东坡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心中默念“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思绪也在月光下无声洒落……只是一个“盖”是把人从梦幻中唤醒,回到纷扰的现实,发出“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的感叹。
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我板书下“长夜两闲人,月洗一片心”两句。这正是我对本文的一点总结,一丝感触。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感谢这“月”洗涤我一片凡心,给予我这一课时的安宁。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前几天我上了《马说》,依照惯例我让孩子们进行了翻译,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后,我提了个问题:你觉得作者对千里马和食马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你觉得作者分别把他们喻指了什么人?学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会赏识人才的统治者后,我也简介了韩愈的人生经历,也顺理成章的为他们归纳了一下: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忽略了对文章第三段中食马者形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释。
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上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而这种传达不是?灌?。教师理应从分析关键词句到理解全文,而我恰恰因为这是篇古文而忽视了这点,扮演了?拔苗助长?的角色。
一堂课总是有得有失的`,虽然有些不完美的遗憾,但是我从中收获的才是最重要的。相信我会在这之后总结更多的教训,得到更多的提高。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多提问,多讨论,学生都善于表现自己,就要给他们表现的舞台。
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古诗》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课后十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把可爱的学生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