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19 11:41:10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放入引导和借助多媒体在读思品悟议中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课文写作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上的差异。

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情景教学法

点拨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型讲读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刚才我们领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捕捉课文中的信息。

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云南歌会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三、探究文本领悟主旨

探究三种形式的侧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发现美点。

师点拨总结。

五、延伸拓展

说说山西有哪些民风民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成语。

2.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3.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各地民谣民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感受文中浓郁的民风民情;深入研读,把握主旨;赏玩品味,揣摩语言,探究文中优美的意境,学习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技巧;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导语

设计(一)

沈从文先生是从湘西地区的灵山秀水中走出来的,因而一直自称是“乡下人”的“京派”文人群的首席作家。今天我们学习沈先生优美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熹微(xī wēi):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譬喻(pì):比如。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xìnɡ):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快活的样子。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2.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教师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 ……此处隐藏27808个字……中有歌就有欢乐。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赛龙舟、扭秧歌、打腰鼓、舞龙狮、踩高跷)这些都是我们京山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附:板书:

山野对歌——见景生情——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即物起兴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金满斗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老幼咸集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等精彩描写。

3、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和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特有风情。

2、难点: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与赏析相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唱歌吗?你们平时是怎样唱的?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唱歌?(出示 《刘三姐》对歌的课件。)

这是电影《刘三姐》中的一个片段,展现的是壮族人们对山歌的情形。其实不止在壮族地区在云南这种情形也随处可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云南的歌会》。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2.品读、赏析、学习文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其精彩的语言。

3.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激发我们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

三、检查预习

给下列有下划线的字注音。

yí pì nuò dūn huì chóu huì xī gū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 讳 酬 和 凤 哕 熹 微 铁 箍

四、整体感知课文

1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三个场面。(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勾画关键语句。)

2.这些场景各自有什么特色?

3 对于三个唱歌的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并板书:

山野对歌 才情比拼 人

山路漫歌 自然成趣 环境

村寨传歌 场面宏伟 场面

4用概括性的语言填空。

你最喜欢 场面,因为这是一场的歌会

(可以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歌唱的方式、环境气氛等方面来说)

五.品读课文

(一)揣摩山野对歌的人物美

1 山野对歌侧重写人,有没有具体的人物描写?(学生勾画,齐读)

2 这里对年轻女人外貌的描写太过哆嗦,建议这样改(出示课件),你同意吗?

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的糯米牙,穿了身毛布衣裤,腰间围个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鞋,辫发盘在头上。

师引导分析:改后的文字少了那些内容?(色彩和配饰)

色彩和配饰对一个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美丽,活力)

如果去掉会显得怎么样?(太过单调)

明确: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可见他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可谓活力四射,故万万不可去掉。

3出示《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一段人物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红楼梦》王熙凤

教师简单点评

小结: 这一段和我们文中很相似,都是通过细细的描绘人物的配饰和色彩来展现一个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更加生动,更具有活力。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也不妨运用上这些美丽的色彩语言,细细的描绘人物的装扮,使我们的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更具有活力。

(二)领略山路漫歌的环境美

1 勾画 齐读描写优美环境的句子

2 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明确:这些内容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一种烘托映衬,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起了一个渲染氛围,烘托主题的作用。

3 出示环境描写的作用

(1). 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

(2). 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 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4). 象征和暗示。

(5). 衬托人物心情。

(6). 交代人物活动环境。

(7). 深化文章主题。

六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七 拓展

1.了解云南的其他民俗文化(出示课件)

2.学生说下我们身边有哪些民俗?(教师补充)

总结:中国是个文化大国,有着古老悠久的文明积累,拥有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遍布深州的文物遗产,还有那56个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是中华文明积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将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加以保护和发展.

v 作业:

1. 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请你拟一条宣传标语;或是提几点建议。

2. 搜集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并加以整理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 对歌 才智比拼 人

山路 漫歌 自然成趣 环境

村寨 传歌 场面宏伟 场面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