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17 11:41:05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品)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品)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学习本课7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教学媒体:投影片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7个生字。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 导入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3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 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检查自学:

1) 读生字,正音。

2) 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4. 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5. 汇报交流情况:

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

(“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板:忠于革命)

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

被捕时:

(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 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视死如归)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被捕后:

(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瞅了瞅没说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坚贞不屈)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上下文)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5. 总结全文。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6. 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附板书:

13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后,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六课,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回答。(从李大钊的言行中,体会到他忠于革命,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2、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精读课文,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分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6、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体会吗?

7、课外延伸交流

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8、总结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同敌人做斗争的事。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所写的人物事迹距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估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需要提前查阅有关资料帮助理解;文中还有多处句子也是理解上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4、通过重点语句的理解,领会李大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5、学习李大钊的临危不乱、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⑴课前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⑵查阅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⑶查阅课文的时代背景。

2、教师准备:

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2、电视出示插图照片,简介李大钊的有关情况。

二、检查预习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此处隐藏18747个字……开北京的。”(不行,缺少层次,递进)

7.体会得真好,那该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推荐一位读。

8.这就是层层递进啊,我哪能离开呢,让我们捧起书,一起再读一读。

我哪能离开呢,父亲依然不顾安危工作着,依然,引读: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依然工作着,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出示: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1.同学们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敌人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备而来,全副武装)

2.父亲面对这一群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全副武装,有备而来的魔鬼,父亲是怎样做的?请你找一找。

出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3.哪一词印入了你的眼帘?

4.严峻,父亲这严峻态度仿佛在告诉他们什么?让我走进父亲的内心,自己再读一读。

5.但是他为什么不说?(轻蔑,不屑)

6.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仅仅保持的是对敌人的轻蔑和不屑吗?保持的还有什么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勇敢,坚毅,沉着,视死如归的本色……)

7.齐读。

8.根据板书,小结:这就是我的父亲,忘我工作、意志坚决、勇敢坚毅、视死如归的父亲,十六年来久久难忘。

板书: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忘我工作

意志坚决

被捕时勇敢坚毅

视死如归

被捕后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李大钊先生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先烈的崇敬之情。

3、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意志熏陶。

4、体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先生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教学方法:

1、以学生生活体验入手,抓住李星华眼中的父亲形象,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父亲”被捕前后的语言、动作、神态,从而理解李大钊先生的精神和品质。

2、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精神。

3、多手段辅助教学:挂图、表演、黑板等。

4、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促悟。

学生学法: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入手,体会李大钊先生的精神。

3、学习长课文时,注意抓住重点段落分析体会。

4、感受文章前后照应方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清明节前夕,我们随着大人一起去给已故亲人扫了墓,跟随老师到烈士陵园给革命烈士扫了墓,还在周记《清明之行》中深情地写下了对他们的怀念。你还记得自己写的是哪位亲人?为什么要缅怀他吗?

2、指名说。

3、是啊,亲人虽已故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却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记忆。所以,在李大钊先生被害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仍对当时的事情记忆犹新,悲痛地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以此作为祭奠。(齐读课题。)

二、指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李大钊先生的精神和品质

1、让我们一起走进血雨腥风的1927年,走进1927年的'四月,伴随李星华左右,看看女儿眼中的李大钊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读课文,边想边划出相关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认真阅读划出的句子,体会李星华当时的心情。

3、交流讨论

(1)指导被捕前对“父亲”的感受:局势越紧张,工作越忙,做事越镇定沉着(讲授法),对“我”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对比法)指导朗读“父亲”的话,体会人物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精神。

(2)指导被捕时,相机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学习体会:“我”的害怕从侧面烘托“父亲”的沉着、临危不惧;宪兵、警察、特务等的表现从反面衬托“父亲”的从容、英勇;作者对“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则直接从正面表现了“父亲”的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指导运用夸张的语气读出强烈的对比。

(3)指导法庭审问时,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结合社会背景、当时情景分析“父亲”的内心感受及顽强意志。把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以及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放在一起,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深化理解。主要运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和作者一起站在现场感受“父亲”的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三、指导感悟,激发对革命先辈的敬仰

1、引读课文

他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他是孩子眼中的好父亲,他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一座永远矗立的革命丰碑。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式,他工作更忙了〈生读第二段〉,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他……(烧文件句子),面对“我”的询问,一向慈爱的父亲却说……,当工友闫振三被抓后,母亲劝他离开,他却说……面对残暴的匪徒,父亲置之泰然……法庭上,父亲备受折磨但面对我们的哭喊却依然神情……这样一位父亲怎么能不被亲人深深怀念?这样一位革命者怎么能不被千千万万中国人铭记于心?

2、体会前后照应写法

李星华永远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27年4月28日”,我们教室在座的所有人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全中国人民更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文中前后两次反复出现这个日期,不仅使读者印象深刻,也使整个事件完整连贯,使文章主题得到了强调突出。

四、总结升华

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个4月28日即将来临,今天,让我们在这小小的教室里,面对李大钊先生的画像,以我们特殊的方式来缅怀先烈,表达我们的哀思,诉说我们内心的崇敬。

2、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指名说

3、总结:有一个同学在他参加了为革命烈士扫墓活动以后,在文章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是谁战死沙场?是谁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又是谁带给祖国繁荣进步?面队烈士纪念碑,缅怀无数为祖国建设抛头颅、撒热血的先辈们,我想大声说: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而我们也将在你们的期望中生活得更加美好!”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也说出了我们六一班每一个人的心声。是的,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他们的遗志,在他们的期望中做有意义的事情,好好生活。

五、拓展

1、摘抄文中的好词句或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纪录下自己的感受。

2、找一些革命题材的书籍来看,让我们化“深深的怀念”为动力,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美更艳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