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5-11-21 07:17:07
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

3、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如何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性质。

【教学突破点】:通过折叠重合实验探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通过分别画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顶角平分线和一般三角形一边上的高、中线、顶角平分线进行对比,发现归纳“三线合一”的性质,通过例题与练习训练学生的推理叙述能力。

【教法、学法设计】:教法:教授法;学法:观察、探索、推理

教师应创造一种环境,采用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精美的图片,这些图片中有等腰三角形吗。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等腰三角形构成的图形,本节课我们将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

2、如图,在△ABC中,AB=AC,标出各部分名称

情景引入,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1、探究:教材P49

把活动中剪出的△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3、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相等(简写成“ ”)

性质2等腰三角形 互相重合(简写)

4、证明以上性质

5、运用新知

(5)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每一个锐角为,作斜边上的高,图中共有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

1: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2:已知:如图,点D、E在△ABC的边上,AB=AC,AD=AE、求证:BD=CE、

证明:作AF⊥BC,垂足为F,则AF⊥DE

∵AB=AC,AD=AE、

AF⊥BC, AF⊥DE

∴BF=CF, DF=EF(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与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BD=CE

已知在Rt△ABC中,∠ABC=90°,D、E在CA上,且AB=AD,CB=CE,求∠EBD的度数。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50°,那么它的一个底角为___________、

7、纸上画出5个点,任意3个点组成的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问这5个点该怎么放。画出你认为可能的一种情况、

8、如图, AB=AC, D为BC中点, DE⊥AB, DF⊥AC,试说明DE=DF

9、如图,BD平分∠ABC,DE⊥AB,DF⊥BC,E、F为垂足,连结EF。

(1)图中有等腰三角形吗。如有,写出来,并说理。

(2)BD与EF垂直吗。

为什么

11、如图11,∠BAC=105o,若MP和NQ分别垂直平分AB和AC,求∠PAQ的度数。

图11

12、如图,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

答案

8、∵AB=AC ∴∠B=∠C, ∵D为BC中点∴BD=CD,又DE⊥AB, DF⊥AC, ∴△BDE≌△CDF,∴DE=DF

9、

(1)△DEF是等腰三角形

(2)BD与EF垂直10、7 11、30o

12、77°,38、5°。

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设计2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1、定理的引入培养学生对命题的抽象概括能力,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2、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及应用意识,初步掌握作辅助线的规律及“分类讨论”的思想。

3、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再发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外部世界的完善与和谐,使他们有效地获取真知,发展理性。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

教学难点:问题的证明及等腰三角形中常用添辅助线的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三角形按边怎样分类? 2.什么叫等腰三角形? 3.一般三角形有那些性质? 4.同学们都很熟悉人字梁屋架(出示图形),它的外观构形就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有那些特殊的性质?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揭示课题).二.新课讲解: 1.动手实验,发现结论

[问题1]等腰三角形的两腰ab=ac,能否通过对折重合呢?(学生动手折叠课前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

通过实验,大家得出什么结论?[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辨疑]从实际图形中发现结论,并验证结论,这也是探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之一。但必须注意,由观察发现的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需要证明,怎样证明?2.证明结论,得出性质

[问题2]关于几何命题的证明步骤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启发学生找出题设和结论,画出图形,并写出已知、求证。[问题3]

证两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是什么?(学生回答,要证两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引导学生全面观察,联想,突破引辅助线的难关,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问题4]证明性质定理时,辅助线可不可以作成bc边上的高或中线?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后写出证明过程,同时总结等腰三角形常用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及其用。上述结论就是等腰 ……此处隐藏14534个字……理。

设计目的: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能力提升的题目,从学生知识和兴趣的角度,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延续课堂,为下一节课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做准备。

九、布置作业

必做部分:P81:1,2,3

选做部分:P81:4

板书设计:

13.3.1等腰三角形

性质1:“等边对等角”

性质2:“三线合一”

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引入,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整节课是一个动脑猜想、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实践验证、巩固应用的动态生成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2、数学思考:

(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2)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过程,在实验操作、观察猜想、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问题解决:

(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反思意识。

4、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法:实验法和探究法。

三、重难点:

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人类的聪明智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图片,看看这些伟大的人类建筑中都含有一个什么样的基本图形?师1:同学们,这几张图片中共同存在的基本图形是什么?

等腰三角形以它那对称、和谐、庄重、典雅之美成为我们数学殿堂的一枚瑰宝,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这些建筑要设计成等腰三角形的形式呢?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个美妙的图形。(板书)12.3.1等腰三角形

(二)探究发现,学习新知1.认识等腰三角形师1:在小学时我们就知道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下面我们利用剪纸的方法将手中的矩形纸片变变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做:先将纸片向下对折,再把角斜向下折叠,沿折痕剪下,打开就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观察这个等腰三角形,我们称相等的边叫做——腰,那么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2.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观察猜想

师1:接下来,我们再度观察手中的等腰三角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师2:仔细观察:将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请大家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哪位同学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师3:这些线段是互相重合的,它们存在什么数量关系?重合的角呢?师4:通过刚才的分析,由这些重合的线段和角,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板书)猜想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猜想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2)实验操作

师1:请同学们用心观察等腰三角形abc:随着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变化,观察两个底角是否永远相等?这说明什么?

师2: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随着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变化,ad是否永远是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这又能说明什么?

(3)推理论证

师1:来看猜想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将这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该如何叙述?

师2: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师3:如何进行证明呢?师4:谁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

今天大家从不同角度添加辅助线,将等腰三角形问题转化成全等三角形问题,进而证明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接下来,请大家将性质1齐读1遍。性质1简称:等边对等角。下面我们用符号语言描述性质的因果关系。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在应用“等边对等角”时必须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师5:由性质1的证明过程,你能不能证明出猜想2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观察性质1的证明过程,在作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的基础上,由三角形全等,我们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师6:类比这种证明方法,当我们作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时,又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师7:当我们作出底边上的高呢?

经过证明它平分顶角并平分底边。通过刚才的证明,我们得到三个结论,这三个结论我们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也就证明出了性质2。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组填空题,这就是性质2的数学符号表述。仔细观察这三组符号语言,在等腰三角形的前提下,我们只要知道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这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条,即可推出其余两个是成立的。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我们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3.辩证思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我们再来看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那么底角的平分线,腰上的中线和高是否互相重合?请大家动手折叠来说明。师1:重合吗?

所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必须强调的是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三)理解记忆,实际应用

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主要内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解决什么样的具体问题?请看例1,独立思考第(1)(2)问,有答案,请举手。

师1:请大家观察∠bdc是等腰△abd的外角,思考∠bdc与∠a有何数量关系?

师2:思考第(3)问,如何求各角的度数?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求解第(3)问。

师3:答案是什么?

这道题目我们结合图形,利用方程进行求解,可以使我们的表述更加清晰。下面请大家再看一个例题,齐读例2,有思路,请举手回答。师4:谁还有其它不同的方法得出∠1?

(四)反馈新知,巩固练习。下面,我们进行两组小练习,看看谁的速度快?

师1:通过这两个题目,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若已知角为锐角,则它既可以作为顶角,也可以作为底角,需要分情况讨论;若已知角为钝角,则它只能作为顶角。

(五)回顾反思,归纳升华。

通过今天的数学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划分层次,布置作业。

(a)p56 1,4;(b)p56 1,4,6.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兴趣作业:利用等腰三角形设计一个电子作品。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去体悟图形的美,努力去创造美,炫出我们的精彩吧!

《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