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读后感

时间:2025-10-29 13:53:09
教学勇气读后感

教学勇气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勇气读后感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勇气读后感 1

本章的重点,将由教学实践转向教育改革的问题,即是否有可能将我们关于教育学感悟最深刻的见解,体现在可给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的社会变革运动中?

一、停滞、绝望与希望。

变革运动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独立的个体决定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第二阶段,这些个体形成志同道合的共同体。第三阶段,这些社群开始走向公众。第四阶段,一个选择性激励系统开始出现,使奖赏激励系统的标准发生变化。

本章后面的四面部分,就是对这四个阶段依次进行论述。

二、不可分离的生活。

孤立的个体决定抛弃并改变机构组织的逻辑,决定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决定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个体要比批判体制还要更进一步,还要具有自我批判意识。即使我拒绝遵从制度的要求,制度也没有凌驾于我的力量。敌人不仅仅是“在外面”,而是首先“在我们自身”,即我们每个人对邪恶的妥协之中。“罗莎。帕克斯决定”,帕克斯堪称“不可分离地生活”的活典范。她勇敢的坐到公交车前排座位,拒绝给白人让座。如果是我们深爱教育,不忍使他堕落,应走进尊重心灵呼唤的新天地,以敬重自己内心最推崇的价值的方式教学。

三、同道合的共同体。

过不分离的生活,最初最好还是把自己的感情隐藏起来,安分守己,保守秘密,避免伤害。

教育中志同道合的共同体形成的条件是:第一,在大大小小的校园中,逐渐增多的教与学的中心,这些中心为那些有诚信的教师,提供一个结识交谈的地方,并且寻求不断相互支持的途径。第二,那些在自己的校园里,感到孤立无援的教师,可以加入向区域性和全国性协会这样的`组织,参加诸如此类的活动。那就不会再感到孤立无援,而是有了盟友,就会备受鼓舞,只是地方远点罢了。其实,致力于改革运动的人们,在远方的朋友通常比在本地多。第三,找到近邻的朋友。一个人必须要让他不再分离的生活的决定被人们发现。我们有时会对这种就近加盟的方式感到吃惊。

四、走向公众。

把志同道合的人聚集成一个共同体,增强尚脆弱的信念。改革中要最大限度的缩小阴影和最大限度的扩大光明,唯一的方法是使运动面向公众的批评一一走向公众,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接受公众的批评。使参与者的自身认同和完整都在公共舞台上活跃的多元价值与愿景中接受考验,这样,改革运动和我们自身的完整性就会一起成长。

五、精神奖励。

随着变革运动的展开,在每一个阶段,它都会提供无形而有力的精神奖励。在第一阶段,精神奖励是每个人都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身份;在第二阶段,精神奖励是不断从志同道合的共同体的人们中获得联系和支持;在第三阶段,精神奖励是过一种更为广阔的公共生活。

运动不但提供精神的回报,也提供物质上的回报。不少奉献于教育改革事业的学者就运动以及运动的目的出版了研究专著或者研究文章,从而在传统学校机构中获得提升或者终身职位。其实,到第四阶段会获得来自不再分离的生活的精神奖励,但任何人所能提供的奖励都比不上他们自己按照自己的本真生活所获得的内在奖赏,因为人类并不只是靠面包活着。

我是一个认真的教师。如果我关心教学,我必须不仅关心我的学生和我教的学科,也要关注教师工作的内容和外部环境。现在,世界成了我们的教室,教与学的权力无所不在。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只需要开放心灵,成为真正的自己。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栖身于此的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读后感 2

暑假期间,读了帕尔默先生的《教学勇气》一书,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小标题——漫步教师心灵。于是,我仔细地品读了这本乍看并不好理解,但细品却震撼心灵的读本。

帕尔默先生在此书的开头就引导大家: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认清“自我”,只有你了解了你的内心,把你的“灵魂状态”通过你的学科投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上,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实”,学生才能相应地做出反应。只有“心”与“心”的相通,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生发,学生的进步成长才有可能显现,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对于我们现在的教师而言,由于教学工作繁重,加之生活压力所迫,很少漫步自己的心灵,聆听内心深处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在学生面前我们倾尽所学,只为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热爱我们的工作,但我们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与困惑。

依然记得那两个毕业班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一声“老师您辛苦了!”,一声“老师再见!”,一个班的学生对我依依不舍,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却在吵闹的嬉笑声中将我逐出课堂。孩子们截然不同的态度深深地刺痛了我,烙印一样印在我的心头。现在想想,之所以我和我的学生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我内心早已将两个班级的孩子们进行了对比,我把我的爱心给了我自认为较好的班级,却将不该有的厌恶之心给了那个自认为较差的班级。这便是学生对我真实地反应做出的相应反应。我想学生们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或许会始终记得这位他们喜爱或者厌恶的老师。

《教学勇气》给予我震撼的不仅如此,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而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会有人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记得刚上班时,面对一群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学生,难免心生恐惧,加之无多少教学经验,因此将自己武装成一幅“严师”模样,对学生板着脸,不苟言笑,对学生的错误大声呵斥。时刻保持出对学生的警惕性,以防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对我威严的侵犯。当面对那些违背我意愿的学生,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压制他们,使他们屈服于我的威严之下。

那时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我的所作所为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我用自以为妥善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恐惧掩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当我最终回过头来想想当时对待学生的态度时,心中难免对那些学生深感抱歉。现在想来那些不喜欢学习某学科的孩子定是在课堂上经受恐惧和折磨。读完这本书,当我向帕尔默先生一样开始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认为我的教学定会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起来。我不再当学生无知,不再针对地、自私地评价学生。当我做到这一点时,我相信学生的心灵也能健康地成长。

好老师是一坛酒,醇香馥郁,味 ……此处隐藏18580个字……言颇为不易,因为免不了会听到使人为难的话语。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不仅要把自己看做服务青少年的工作者,还要看做服务学校和社会的领导者,我们要学会倾听!

教学勇气读后感 15

利用假期休假时间,我读了教育专著《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该书围绕“教学是基于教师的心灵,即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这一中心,探讨了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灵历程,列举了一种分离的生活并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鼓励教师为更好地投入教学,过一种内心完整与和谐的生活,并由个人内心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转向更大的共同体世界,提出了教育改革中如何从教师心灵出发,激励教师把职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改革注入活力。

1、教学勇气:问问自己我是谁?

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缘自于对“我是谁”的认识。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再谈教学。当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想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摆脱许多当前的困扰坚定执着地走下去。

要想最终获得成功,必须有孤独的时间和空间,真正的自由只能在孤独中诞生。当无人能与你进行直达内心世界的攀谈时,毫无疑问,你会孤独。要能做到在孤独中行走,需要极大的勇气。教学是需要勇气的,教育也是需要勇气的,丧失了自我的老师,如何教育出有个性的、有创造力的学生?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勇气是,首先应当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负责,不跟着社会所谓的大环境随波逐流,因为我们是改造社会、创造社会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像吴非老师那样,直立行走,不跪着教书。

2、自我肯定

“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 “当我唤回了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以上几段文字,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关键词:自身认同、自身完整,听从自己的的心灵呼唤。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具体来说,心灵是指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自我认同是指构成生活的不同力量的汇聚,这些不同的力量来自你的`天赋、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等,而自我完整则是指将这些力量协调,编织进一个完整的人格中,即一个人是在生活各种力量的集结中找到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的。然而,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倾向于去外部客观世界寻找力量使我们确信技术、方法、模式,使得教师的“心灵”是我们鲜去讨论的一个话题。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时”,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你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当教师“用一种深切地结合他本身独特气质的方式”把把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够发挥出惊人的教育力量,甚至发挥出改变现实教育制度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呼唤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

“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是以这样的事实为特征的:这第三事物真实地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它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在这样的教室中,并不存在惰性事物。伟大的物质如此活跃,教师可以当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当教师,彼此都可以伟大事物的名义向对方发表其见解。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一种超越本身的力量——这就是超越了我们的自我专注、拒绝把我们削减为只需要自我关注的主体力量。”

我们的教学经常徘徊于两种中心之间而无所适从,教学究竟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呢?当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中唯一的活跃体时,不是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就是学生占据整个课堂。缺乏标尺的天平总是东斜西歪,平衡需要一个第三事物的支撑。这个第三事物就是要学习的事物,即称之为“主体”。帕尔默提出课堂应以主体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我们把知识看作是纯客观的,那么知识就像被处理过的动物标本一样,干瘪而缺乏生气。这样的知识是死的,只能被称作“客体”,作为客体的知识,在课堂中则表现为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然而,认知者与被知者始终处于一张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网之中。如果我们将被知事物看作是有生命力的,主体不停地呼唤我们从自我中进入它自身之内,去深入发掘它的秘密,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和机会与主体直接对话,产生联系,就构成了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交错、动态的学习共同体。事实上,当前课程改革坚持的精神实质就是主体教学,我们完全可以建构一种高效的开放的课堂,将知识有意义地连接起来,将学生引入和主体之间富有激情的对话。融入集体

“由于学生一起学习,所以真正共同体发挥了教育力量。虽然我们依然坚信竞争是提升学习动机的最好办法,但因这些学生的个人学习使他们能够为群体的探讨作出贡献??。一起学习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从别人的眼睛看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强迫他们透过他们自己有限的视野去审视每一件事物。他们能检查而且纠正从各种不同的观点所看见的一切,因而有机会得出更趋于正确的结论。”

帕尔默一语道破作为教师建设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是多么重要!我们完全可以让共同体发挥教育的力量,但这一定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体的基础上。何谓真正的共同体呢?帕尔默这么描述:“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学是一种个人化的专业,在这样的“教师文化”中,不仅仅是停留在学习他人的长处上。帕尔默告诉我们,“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当我们聆听彼此的故事时,我们时常会默默地反思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共同体中的同行是很好的镜子,是很好的参照物。同行间的切磋,还能帮助我们了解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同行的意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别人眼睛里看事实的机会。通过同行这面“镜子”照出我自己,认识我自己。这样,才是学习于“共同体”中,让“自我”相融于“共同体”。

在阅读《教学勇气》的过程中,我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动。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教学勇气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