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柳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15 16:05:09
左公柳教学设计

左公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左公柳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左公柳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第22课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题是赤子情怀,讲述的是一系列爱国者的英雄事迹,《左公柳》这篇课文虽为第二篇课文,由于第一篇是《古诗三首》,以文章面目出现的,这却是第一篇。这篇课文通过对沙漠中左公柳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和讲解,向我们生动介绍了一位100多年前为祖国领土完整,不顾年老体衰,毅然主动请缨,千里抬棺赴敌的英雄形象,表现出英雄爱祖国,爱新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壮志豪情。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文本中阅读的基调偏于情感。

学情分析:

1、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2、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的要求自主、独立、成功。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知,字词的理解,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给学生一个立足点,给他足够的体验。

3、文本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和教师辅助介绍的方式将这些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3、学习课文13自然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过程与方法:

运用朗读法、批注法等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读通课文,标注感受或疑问。

2、搜集有关左宗棠的资料。

(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前预习,为新课的学习打下铺垫。)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生读,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用来言志的对联吗?)

2、课件出示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师:这是王震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你们知道是用来歌赞谁的吗?)

3、他就是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左宗棠。

4、今天我们就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来了解他的赤子情怀。板书课题并齐读。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用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对左公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给左公赋予厚重的文化色彩,丰富了学生的积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慷慨激昂、湘、棺材、戈壁、屹立、流淌、走廊、纤巧、拱手相让、谋划、携带

①自己读、指名读。

②交流识字方法。

③同学交流: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

请缨是什么意思?(缨就是带子,请缨就是请求杀敌或请示给予任务。本课指的是左宗棠主动请求收复新疆。)

(2)关注下列语句:

a标点符号:

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心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在本句中作用?这句话中冒号的作用是什么?(引出解释或说明)

岂能换一个词语,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为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质疑批注,写下感受。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从几个方面介绍左宗棠的事迹?(两方面:收复新疆、建设新疆)

(2)理出思路:

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两方面内容?

(3)再次读文,边读边批注,质疑:

这是一篇写人还是写物的文章?(写左宗棠为什么题目是左公柳?)

3、解疑:学习课文13段。

(1)要想解答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先了解什么?(左公柳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2)画出全文描写左公柳的语句,认真思考。

①突然,我们发现前方不远处的地方,傲然挺立着一棵柳树。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啊,好粗的树哇!两人合抱都抱不过来。

a引导学生体会出左公柳高大、健壮、直的特点。

b联系上文沙漠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眼帘的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再体会: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一幅画面?体会出左公柳生命力顽强。感受到作者的惊讶与对它的赞美。

c朗读。

②听完导游的讲述,我们情不自禁地再次凝望眼前的这棵柳树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

a在本文中的作用?(解释说明)

b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c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抓重点词语屹立、茂密、钢筋般、挺拔、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体会左公柳的刚强、生命力顽强。

③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赞美这棵树:这棵塞外的柳树与内地柔柳的不同,赞美它具有坚定、刚强、生命力顽强的品质,大有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④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a这句话什么意思?

b用什么修辞方法?(设问加反问)

c初步体会这种修辞方法 ……此处隐藏20571个字……认为国库空虚,根本没钱打这场仗,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他们还认为新疆是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同时,新疆路途遥远,运输艰难。

B体会左宗棠刚强、不屈不挠、坚韧(6、7自然段)

重点学第六自然段:抓“力排众议”理解。

a“力排众议”?(一个人竭力排除大家的意见,坚持自己的主张)

b左宗棠是怎样力排众议,让我们感受到他刚强、坚韧、不屈不挠?请你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开辟疆土的不易。

注意最后用的是感叹号,表达他怎样的感情?(坚决,毫不犹豫)

读出态度坚决。自己读,指名读

教师引读:

对视新疆为千里荒漠、贫瘠之地的说法,他慷慨激昂地反驳——指名读(2——3)(指导学生慷慨激昂地读)

接着熟读兵书的左宗棠又断然指出——指名读(2——3)(指导学生读出果断、坚决)

出示新疆地图:新疆是我国西北门户,这里不仅军事地位重要,而且物产丰富,还是连接欧亚的通道。左宗棠高瞻远瞩,让我们想象当时面对群臣的叫嚣,他挺身而出,毫无惧色,大义凛然力排众议的场面.让我们通过读来展现左宗棠铁骨铮铮的风采。

导读第七自然段。

69岁高龄的左宗棠身体非常虚弱,经常咳血。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但发出了力排众议的豪言,还作出了怎样的壮举?(齐读第七自然段。)

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是他满腔的爱国热忱和保卫祖国的决心。)

学到这里你了解到左宗棠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板书;爱国

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左宗棠这些品质的?(语言,神态,动作)

小结:第一件爱国事迹主要是写的力排众议、还是主动请缨呢?(力排众议)写人的时候,要选取典型事例来写,写时要注意有详有略。

②学习课文9-11自然段

你还从哪读出左宗棠爱国、刚强、坚韧、不屈不挠?

引导学生答出:左宗棠抬棺出征。这部分内容在9——11自然段。

A左宗棠收复新疆用了两年时间,这两年中有血雨腥风的战斗,有和敌人巧妙的**,还有与沙漠恶劣环境的抗争。但作者没有写这些,却偏偏选取了哪个这个材料,这是为什么?

(抬棺出征这个事例太典型、太打动人了。)

B抬棺出征这个爱国举动,感动了全国人民。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把最能打动你的词句画出来,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一会儿以朗读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C指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评读。

b重点指导体会

然而这个刚毅坚韧的湖南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困难重重,仍信心百倍。他肩负着国人的重托,胸中燃烧着正义的烈火,率领六万湖湘子弟兵,悄然离京,马不停蹄地赶往千里之外风尘滚滚的战场。

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就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

C质疑;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左宗棠?

学生可能提出:左宗棠为什么你面对重重困难,还这样信心百倍呢?你为什么要抬着棺材上前线?

d角色换位:是啊,我们有这么多的疑问,左宗棠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出

我们得到的是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是保卫自己的国土,是正义的,敌人是侵略者,正义是永远能够战胜邪恶的;我相信自己的部下是最有战斗力的,因此有胜利的把握。抬棺材上战场表明了我决不向外敌低头,不赶走侵略者决不还朝的决心。

e教师激情导读:

是啊,从你们的发言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一个年愈七旬的老人那颗剧烈跳动的爱国心,那份赤子情,那种为了正义、祖国领土统一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面对左宗棠视死如归的决心,在场的官兵

怎么样?——学生接读

f看图,此时此刻,看到这口黑漆漆的棺材,西征的战士们会怎么想?面对强敌,他们又会怎么做?(在这口棺材面前,官兵们纷纷发誓一定为国奋勇杀敌,保卫国土,让父老亲人放心。在强敌面前,他们个个勇往直前,决不后退,如下山的猛虎,杀得敌人片甲不留。)

g伴着战马的嘶鸣、伴着这响彻云霄的喊杀声,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西征大军的身旁,亲眼目睹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壮举。指名读。

③学习课文13自然段

你还从哪读懂左宗棠爱国、刚强、坚韧、不屈不挠?

A引导学生认识到:左宗棠凭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收复了新疆失地,而且,他凭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新疆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种树是左公建设新疆中最典型的事例。

B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绘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课件,学生齐读),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出课件,学生齐读)

除了种树,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小结:学到这,我们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植树造林,建设新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战斗中,强烈地感受到什么?(爱国情、赤子心)

(2)回读第十四自然段

①引读第十四自然段:听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次凝望它。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

②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作者已经把柳树看作了爱国将士,看到这柳树,就仿佛感受到了像左宗棠一样的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所以说它是精神之树。因此对它产生了景仰之情。

朗读。指名读。

③解题:

此时的“左公柳”仅仅是那棵柳树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既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

3、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1)左公虽去,道柳尚在。这柳树承载而且延续了左公及爱国将士们的精神气节。作者借左公柳突出人的品质。文章学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例如:

①写人的文章要选取典型事例;

②在写人的时候,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

③左宗棠的爱国精神让我特别感动,真值得我学习;

④要学习左宗棠这种勇于坚持己见,挺身而出的精神;

(2)布置作业:

①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写人的文章要选择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

②今天作业的第二项请你用这种方法,通过一件比较典型的事来写写你身边一个人的特点。

《左公柳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