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一章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二、设计思想
本节的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本节课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基本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比较抽象,应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及概念。在学生深入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的引出了化学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概念,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
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和氢键的应用。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氯化钠固体,液态水和酒精。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固体和水的样品。
[设问]1.食盐是由哪几个元素组成的?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2.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氯化钠?氢原子和氧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水分子?
思考、讨论、回答
问题导思,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吸引力。同样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键,由于有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构成了世界的万事万物。
[板书]第二节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
下面我们就以NaCl和HCl 为例,研究存在于它们中的相互作用力。
阅读教材,思考:钠原子和氯原子是以怎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作用力?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
Na+
课件演示: 形成过程
观看,倾听,思考。
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离子键
1、概念
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
提问:定义中的静电仅指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吗?离子可以无限接近吗?
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对概念深入理解
2、实质
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
记录
提问: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那么HCl 的形成和NaCl一样吗?
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件演示:HCl的形成过程
+
观看,倾听,思考。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
板书:
二、共价键:
1、概念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共用电子对就像双面胶一样将两原子联系在一起。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提问: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是否都正好处于两原子正中间,不偏不倚?
思考,回答:不是,成键两原子如果相同,两者吸引电子能力相同,则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如果成键原子不同则吸引电子能力也不同,电子对将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小结:共用电子对不偏移的共价键称为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
板书:2、类型:
1极性键:电子对偏向于成键原子其中一方;(X--Y)
2非极性键:电子对处于在成键原子中间。(X--X)
理解、记忆总结:
NaCl和HCl是通过两种不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把这种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
倾听、体会、正确认识
归纳抽象出概念。
板书:
三、化学键: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称为化学键。
练习:下列物质中哪些含有离子键?哪些含有共价键?哪些是极性键?哪些是非极性键?
KCl、NH4Cl、H2、N2、Na2S、MgBr2、KOH、CO2、CH4、NH3、CaO、Na2O2
运用刚才的抽象概念,从电子式角度判断、比较、回答:(1)只含有离子键的式KCl、Na2S、MgBr2、CaO。
(2)只含有共价键的是:H2、N2、CO2、CH4、NH3
(3)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NH4Cl、KOH、Na2O2
(4)含有极性键的是:CO2、CH4、NH3、NH4Cl、KOH。
(5)含非极性键的是:H2、N2、Na2O2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如何判断物质中含有离子键还是共价键?
讨论、思考、归纳:
从成键的`元素判断:一般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1、离子键的成键条件:
活泼的金属元素(IA,I ……此处隐藏24367个字……、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发言、实验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了实验是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善于观察,敢于实践。
3、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计算机辅助教学
难点突破:
1、精心设计实验:将教材实验设计为4个学生为一组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2、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使抽象知识变得更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突破难点。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该难点,我做如下设计:初学时让学生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不知道也不熟悉哪些能改写成离子,哪些不能改写离子,要指导学生复习酸、碱、盐的溶解性(课本第110页)。采用自学、反馈练习、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同学们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得到及时的纠正。并且要将书写难点分散到其他教学环节,在学习离子反应的意义时,设计练习4个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得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时,设计练习3个书写。
五、学习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六、、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毛刷。
2、实验药品:05mol/LCuSO4溶液、05mol/LKCl溶液、酚酞溶液、05mol/LBaCl2溶液、1mol/LNaOH溶液、1mol/LHCl溶液、05mol/LNa2CO3溶液。
3、学生准备:4人一组进行实验。
七、教学过程
总体构思:
教学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验研究→引导分析→引导归纳→巩固练习
学习序:明确问题→实验研究→分析现象→形成概念→理解应用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5大单元主题:化学反应与平衡
大单元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能够了解化学反应及其平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大单元重点:化学反应的符号方程式、摩尔反应时的配比关系、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平衡定律、平衡常数、平衡常数的应用、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等。
大单元难点:化学反应平衡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平衡常数的计算、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的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化学反应的符号方程式
1. 学生回顾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教师介绍化学反应的符号方程式的概念和基本写法。
3. 学生进行符号方程式的练习,掌握符号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规律。
4. 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和记录反应的现象和结果。
5.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写出相应的`符号方程式,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第二课:摩尔反应时的配比关系
1. 学生回顾摩尔的概念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2. 教师介绍摩尔反应时的配比关系,包括质量配比和体积配比。
3. 学生进行一些关于摩尔反应配比关系的练习,理解和掌握配比关系的计算方法。
4.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一些涉及到摩尔配比关系的化学反应,并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配比计算。
5. 学生讨论和总结各种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的摩尔配比关系。
第三课:化学反应速率
1. 学生回顾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教师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和测定方法。
3. 学生通过实验,测定不同化学反应的速率,并进行数据记录和计算。
4.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5. 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
第四课:化学反应平衡定律
1. 学生回顾化学反应平衡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教师引入化学反应平衡定律,讲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学生进行一些关于化学反应平衡定律的练习,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4.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一些可逆反应的平衡现象,并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
5. 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结果,深入理解平衡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第五课:平衡常数的应用
1. 学生回顾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2. 教师介绍平衡常数的应用,如平衡位置的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关系的确定等。
3. 学生通过一些化学反应的实例,运用平衡常数进行计算和判断。
4. 学生讨论和总结平衡常数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规律和方法。
第六课: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1. 学生回顾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
2. 教师介绍各种因素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原理和条件。
3. 学生进行一些关于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4. 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了解各种因素对平衡位置的影响方式和程度。
5. 学生总结和归纳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的规律和应用条件。
第七课:综合应用与评价
1. 学生参与综合应用的课堂活动,解决一些综合应用性问题。
2. 学生进行化学反应与平衡的综合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3.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展示实验结果和思考。
4. 学生进行课程评价,反思和总结本单元学习情况和收获。
这样设计的大单元教学,既包括了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也包括了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与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同时,通过互动和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