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能根据角色演绎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设计特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读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2分钟)
1、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
2、引用古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诗、古文与我们现在常读的文章是不同的。今天我们一起第一次学习一篇古文《两小儿辩日》。(板题)
二、读通读懂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范读全文。
2、生跟读全文。
3、师领读全文。
4、生质疑:
日与曰(一个胖点儿、一个瘦点儿)智与知(通假字)
5、借助注释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提问:这个故事里有几个人物?是哪几个人物?
三、扮演角色,感悟课文(18分钟)
过渡:两个小孩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两小孩先在讨论问题,孔子介入……
1、师生分角色读文两遍。老师相机指导。
2、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文两遍:
(二个人读叙述语言,两个人各读一小儿,第一遍强调语气,第二遍带上动作。)
3、四人表演读一次,众生评议。
4、生上台对话一次,众生旁白:
过渡:我觉得两个都学得有板有眼,但这毕竟是古文。能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话,不背课文,有没有难度?
5、生思考后,上台表演两次,师充当孔子。(相机指导词语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辨别明理(10分钟)
过渡:现在咱们来想一想,两小孩争执激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坚持自己的看法呢?
1、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板书:
早晨:近大远凉
中午:远小近热
师过渡:这毕竟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场辩论,如果现在我们做第三个小孩,第四个小孩,参与这场辩论,你有什么道理来讲。
2、扮演角色,试着辩论:
师过渡:两千多年前的'辩论,我们参与了,但是我知道,这个问题呀很难辩明白,如果让现代的科学家去辩,可能也很难说清楚,不要紧。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个新的问题,你们觉得这两小孩或者孔子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3、生自由谈学习收获:
(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创新、不怕犯错误等等。)
师过渡:刚才本人扮演孔子,我觉得我身上也有一点优点,刚才对大家说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不能决没有装懂,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在这一点上,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好!我们再一起把课文读一遍。
4、师生齐读课文。
5、课外拓展:
这场辩论到此结束,同学们回去后如果有兴趣,可以再查阅相关的资料,看看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2一、上课内容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环节
1、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2、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3、理解内容,深解“辩斗”
4、多种角度,升华“辩斗”
5、拓展延伸,熟练运用
五、具体教学环节
(一)、课前两分钟
背诵《论语》中的名句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1、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用日历牌换字)
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
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三)、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㈠生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㈡生练读课文,指一生读课文。
㈢师范读:老师发现同学们在断句方面存在困难,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认真听,看看你的停顿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师范读,让学生照着教师的样子读一读。
㈣找一生读,师评价
㈤学生再练,齐读(课件出示全文断句)
(四)、理解课文,深明“辩日”
㈠师提出要求:课文你们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㈡生读文思考,并小组交流
㈢交流共议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此处隐藏17239个字……p>
(学生初读课文。)
师:大家都读了一遍课文了,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碰到了什么困难吗?(学生回答)谁来说说怎么去读这些文言文比较好呢?
(学生回答,结合学生回答师作文言文朗读指导。)
师:现在你们有信心去再读课文吗?
(学生再读课文。)
师:谁想读来大家听听?(指名读)谁还想读?(指名读)谁还想读?让举起手的小朋友一起读吧!(学生读)
师:大家都读得很好。老师也想读读,你们愿意听吗?
(老师范读课文。)
师:你们觉得我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议)谁敢站起来说我比老师还读得好?(指名再读)
师:我们读了这么多次了,你们都读出一点什么来了没有?谁想来说说?(学生述说)
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
师:你想怎么样去学习这篇课文呢?谁来建议建议?谁的建议最好我们就用谁的方法。
(学生谈方法。)
师:我也有几种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老师介绍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诵读)和根据本文可采用的好方法(辨论、表演)
师: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吧!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学生自学课文。)
四、学生汇报
师: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谁来汇报一下?
(估计有分角色朗读、辨论、表演等形式,在学生汇报时可引导其他学生的评价。)
五、分清正误
师:请读懂了课文的同学举手看看。可老师读来读去却有两个不懂的问题:
1、这两个小孩倒底为了什么问题争了起来,是争太阳的.大小,还是争太阳与人的远近?
2、他们倒底谁是对的?
(无疑这又将引起学生的又一轮争论。在他们的困惑无法得到解决时,我相机给他们科学的解释。)
六、弄清寓意
师: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述说)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拓展
师:在文言文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故事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呢!你们想去吗?那么赶快行动吧!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5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2、能一段一段地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基础知识:
辩辨驳辩证辩护
故:原因,缘故。去:离。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内容,准确断句,流畅朗读。
3、教学难点: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4、教学突破点:借助注释及前文积累理解词句。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并且学习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三、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下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读错的语句。
3、学生齐读。
四、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法,精读课文:
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纪昌学射》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研读课文,自学理解:
1、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2、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现在我们就来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四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创造性表演。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教师可参与表演。
5、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五、作业:
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资料索引与精华: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园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