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30 22:41:10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陋室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以学生运用辅导资料自己把握课文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以及背诵课文。

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讲授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根据作者简介导入。

2.新课讲授:

诵读课文,分组对课文进行翻译,讲解课文。 3.巩固练习:

通过问题,巩固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了解。

4.小结作业: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告一段落。

《陋室铭》教学设计2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引入

三、解题。

1、《陋室铭》是一篇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①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灵馨鸿儒白丁素琴金经丝竹乱耳案牍劳形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五、分析课文。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学小结

七、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学设计3

设计思想

本设计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铭文用韵和称扬道德的特点,通过诵读和韵译,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感受铭文的音韵之美。教学中,注意扣住“德馨”,从描叙和议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操之美,领略文法之妙。在此基础上,促成学生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1.背诵名篇名句。

2.体悟作者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的情怀。

3.培养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自我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音韵之美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铭”者(板书:铭),记载也,在器物或碑石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为了便于广泛传诵,牢记不忘,文字简约的铭文都非常讲究修辞,讲究押韵。虽然篇制短小,但运用对偶等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同时通篇协韵(“青”韵通押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之美,乃韵文也(板书:韵)。

欣赏配乐朗诵《陋室铭》。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一要把节奏韵律读好。

复习节奏的`概念(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停顿叫做 ……此处隐藏29459个字……能感觉出作者因交往之雅而产生的自豪感。生读出这种感情。

第四五句,读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学生在自己总结语气、语调特点的基础上能自主朗读。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应起一个垂范的作用。

小组内部交流朗读,声声互评。

展示小组成果,班级内部互相比较。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把握反问句的语气特点,理解引用孔子这句话的作用。了解“之”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都能把握如何读了。

注:为了保持诵读的连续性,必须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无论解词、串句、说大意、指示读法都只能用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切忌繁琐、拖沓。

5、“忘我”的读

学习古人诵读诗文时的状态——陶醉。

学生可以采用各种姿势,只要是找一个最能投入的状态“忘我”地读。

自己试一试

展示

全班诵读

6、背诵

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便于背诵。

学生找找对偶句背诵一下。

全班背诵。

(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作者称他的居室为陋室,那么他认为这个房子“陋”还是“不陋”呢?

生齐答

问题:那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1)主人“德馨”(2)环境优美、交往之雅、生活有情趣(3)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并引用“何陋之有”。【板书】

问题:作者为陋室写了一篇“铭”,仅仅是写它吗?有没有弦外之音?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确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四)深入探究

问题:你理解安贫乐道么?

明确:所谓安贫乐道,即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

问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得人么?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选择支教的年轻人,例如徐本禹,还有守着清贫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贤得人

问题:古人把安贫乐道作为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你怎样看待?在今天这个社会,“乐道”就要“安贫”吗?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安贫乐道”的核心在于什么?是“安贫”还是“乐道”?

学生异口同声——乐道

生活中有没有“富而有道”的人吗?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你可以富有,也可以贫穷,但你一定得把“道”放在心中,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得敞亮,活出生活的味道,活得有志趣。

(五)作业

必做:默写课文,自己修改。用学过的朗读方法试读《爱莲说》

选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用这个物来托你的志。

附板书:

教学反思:

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较好的整体思路,就是要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本堂课作到了从学情出发,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本课中,我努力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再次,时刻关注学生。留心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点优点、一点缺点、一点思维的火花……运用教学机智使这些细节变成一个个闪光点。最后,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注重“引而不发”适时的点拨,所以难点突破较自然。

《陋室铭》教学设计19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