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1一、教材说明:《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42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三、学生特点:
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掌握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这部分内容从平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变化无关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理念:
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空间观念是在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实物观察活动、想象活动、操作与表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杯子、米、木块、西瓜、梨、油瓶、茶叶罐等。
学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组12个小正方体。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占空间
1、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听一遍好不好?(师出示电脑画面学生欣赏。)
师: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师: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原来石头要占一定的空间。
2、师出示装满米的杯子。
师:下面请看老师这个杯子,在这个杯子里老师装了满满一杯
米,现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进一块木块,你想想,刚才倒出的米还能装得下吗?为什么?
师:我把木块取出,换一包纸巾进去,结果又会怎样?
3、认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
师:好,闭上眼睛,想象这个杯子在不断变大、变大,变得脸盆一样大了,变得小游泳池一样大了,最后变得像我们上课的教室一样大了,睁开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间?
师:水要占空间,人要占空间,米要占空间,木块要占空间,还有同学们说的物体都要占空间,这说明了什么呢?
师小结:只要是物体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二)认识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
1、师手举西瓜、梨问:我手上的西瓜、梨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师: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
生齐声读体积概念。
2、师:刚才的西瓜和梨,我们可以说西瓜的体积比梨的体积大或梨的体积比西瓜的体积小,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像我这样说给小组同学听吗?说一说。
同学交流。
3、师:有些物体的体积大小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有的物体的体积我们用肉眼一时难以分辨,像这两个土豆(师手举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说谁的体积大?
师:到底哪个土豆体积大,你们能商量出一个好的比较方法来吗。
小组商量。
小组汇报:(可能会想出以下两个办法)办法一、用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装上一样多的水,然后把两个土豆放入两杯水中,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个土豆的体积就大。
办法二、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分别把两个土豆放入水中,看谁漏出的水多。
4、学生领取活动材料进行实践活动。
各组汇报实践结果。
师:你们组中哪个杯子中的土豆大?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三)认识容积的意义。
1、师:还记得同学们在举例中说到冰箱、柜子,像这两种物体打开里面是空的,可以装东西,容纳别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容器。(板书:容器)你还见过什么容器?
2、师:(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问:你们看,它们可以装什么?如果我往里装水的话,谁会装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测?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动手试一试。
3、师揭示容积一词并让学生说说通过演示活动,你怎么理解容积的意义。
师小结并板书容积的意义。
4、例举:油瓶所能容纳的油的体积就是油瓶的容积。学生试举例。
5、辨析:出示装有半杯水的杯子,这时杯中所装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
(四)揭题看书。
(五)谈谈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六)练习。
1、书中试一试。
2、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发挥想象,用这12个正方体搭出美丽的形状。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师: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搭出了什么?
师:你们真不错,搭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你们所搭物体的体积大小怎样?为什么?
师;形状不一样,体积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体积的大小和它的形状无关。
3、书中练一练1、2、3。
(七)总结。
八、教学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我认为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知。在导入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 ……此处隐藏6425个字……乌鸦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联系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理解乌鸦的策略,并适时揭示课题:体积与容积。
三、巩固应用。
(出示课件)
(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教师验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三、课后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5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