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17 18:17:09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精]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精]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生字,理解帷幕等词义,会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

3、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3、5 自然段。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按一定的方法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后的12个生字及8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学习“秀”“幻”“增”“添”这四个生字。

2、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2、体会遗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准备:录相、录音、词卡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你们听说过庐山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 ,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去雾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板书:庐山的云雾(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播放录相] [导语]你们看,这就是庐山![放课文录音]学生边看过听。

结束提问:庐山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三、预习课文

要求:(1)读准课文后生字字音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四、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生字词情况

A、 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字词?(生答师出示)

B、 你利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

(2) 检查朗读情况

四小节由四个同学朗读。要求:其余同学认真听,注意有没有添字、漏字、读破句,并作记号。

(3)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 读后提问,并相应板书:景色秀丽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过渡语:庐山的景色是这样的美丽,我们如何把看到的'描写出来呢?我们试说第一处风景。

出示风景一(1)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简单的描述一下,提问:如果不看图只听老师的描述,你觉得庐山的风景美吗?

(3)默读课文第一小节,学习课文是如何描述的

要求:划出文章的中心句,想想第一句与后几句是什么关系?

检查默读情况:

A、这一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是什么关系?

B、课文中哪些词儿你不理解?(生提出问题,集体解答)

C、图文对照,哪几句话描写了图上的景物,找出来,读读,你们喜欢这风景吗?请一同学试读出喜欢的语气。

D、指导朗读。(方法:生读,生评,不当处师范读,听录音读。培养语感)

庐山内“山谷、高峰、瀑布、溪流、云雾”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师范读,让生感受语气的变化)

E、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么多的雾,我们在山上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找出描写自己游玩时感觉的句子读。

师引读,庐山的云雾那么多,在山上游……

提问:你真的能摸到云雾吗?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

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雾多?

师引背:漫步山道……

D、句式比较:漫步山道,感觉真是舒服极了。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提问:哪句句式好?为什么?

描写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E、播放腾云驾雾片断。体会飘飘欲仙的感觉。

F、实时指导朗读,读出飘飘欲仙之感。方法:看录相、听录音、找感觉,学一学

G、试背:方法:引读、引背、试背相结合。

H、请一同学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把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介绍给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听听。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七课庐山的云雾,了解到庐山景色秀丽、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还学到了几个新的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六、作业:

背诵第3节。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段落或句子,体会庐山云雾神秘和优美。

2、能给课文分段,认识过渡句的有关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过渡句的有关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5节。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用录像、音乐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创设情境)

二、研读课文

1.读课文,思考:庐山云雾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默写自认为优美的语句。

3.反馈检查

学生可自由回答,甚至答“没有地方吸引我”,老师也不要否定。但是所有的回答都要让学生说一说从哪里看出来的,以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加强学生对全文的感知。)

一方面是检查自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重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例如:庐山云雾的变化非常快,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雾来时,风起云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什么(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又像给山川披上了一层什么样(飘逸)的外衣?……)

三、进行语言的逻辑性训练

云雾特点的语句“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训练过程

(1)自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的语句。

(2)比较文中描写“雾来时,雾去时”与“ ……此处隐藏18967个字……云雾的美丽神奇。

三、细读第一段,入境悟情。

1、引入:庐山云雾古往今来,令人心醉,那么古人是怎样赞美它的呢?学习课文第一段。

2、出示苏轼的诗,理解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体会清代学者的言行,感悟庐山云雾的令人心醉。

4、指导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四、扩展活动:赞庐山云雾。

假如你是一位庐山小导游,根据你的体会,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写片段、画画、唱歌)来赞一赞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五、布置作业。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14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庐山,一同去领略庐山云雾的神奇魅力!

1、庐山的云雾到底美在哪里?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景色秀丽的庐山,有……

师:是呀,庐山的景色多么秀丽啊!庐山都有什么景色?

师:是呀,庐山有高山,幽谷,瀑布,溪流,云雾。

2、谁愿意读这句话,读出庐山的景色秀丽。

3、在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什么?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云雾。从“尤其”可以知道。(回答完整)

师:是呀,一个“尤其”写出了作者对云雾的情有独钟。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变幻无常、神秘

师:是呀,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谁还想来读这句话,读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我们一起读。

4、同学们,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是怎样的'?是呀,多么神奇、多么奇妙的感觉啊,谁想读好这两个词?谁想读带着这种感觉读好这两句话的?

5、庐山的云雾举世闻名,正是有了这变幻无常的云雾,庐山才更有了神秘的色彩,这云雾多神奇美丽呀!(板书神奇美丽)

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多神奇,它有什么特点?自由地朗读课文2、3自然段。

二、整体感知“神奇”:

师:那么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多神奇,它有什么特点?

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板书)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板书)

师: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庐山云雾这两个特点的?

生: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像这样能够概括一个自然段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围绕一个中心去写,这样的构段方式就叫——总分(板书)

三、品“千姿百态”:

1、(理解千姿百态)那同学们,你喜欢千姿百态的云雾吗?那我们赶紧睁大眼睛,去欣赏那美丽的云雾吧。

预设:1欣赏了云雾,你有什么感受?云雾真美啊!姿态真多啊!各种各样,各不相同。

预设:2欣赏了云雾,你又有什么感受?云雾千姿百态。云雾姿态各种各样,各不相同,这就是千姿百态,谁想读一读这个词语?你能给它找个孪生兄弟吗?——姿态万千(同学们的词汇真丰富)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15

一、导入

1.上课前请同学读两段话(课件出示第一、二小节)

2.那么庐山云雾底有什么魅力吸引了这无数学者,诗人的呢?

(板书:庐山云雾)

二、初步感知美

1.现在同学们就开始欣赏这篇美文吧!特别对描写云雾见风姿的句段,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你感受到的庐山云雾是怎样的?

2.自由朗读课文

3.浅谈感受、朗读了庐山云雾之美文,你感受到的庐山云雾是怎样的呢?

教师随机板书

4.读课题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不同的感受读一读课题

三、品味美

(一)教学第三自然段多么令人神往的庐山云雾啊!它的一大特点即是————

(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1.就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是不是真得如此呢?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细细品味,看谁能真切感受其中的真味。

3.出示黑板,指名读

4.哪些地方体现了庐山云雾这一特点呢刚刚……转眼间

①雾来时…雾去时…雾浓时…雾稀时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将原文改成这一段话,你认为怎么样?

(什么东西也飘飘悠悠的)

5.指名读

6.老师请大家欣赏云雾那迥异的风格,相信观后你会读得更好

7.齐读:怪不得老舍爷爷在观赏完庐山云雾写下了这样几句话,瞬息万变万万变,忽隐忽显,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现在让我们溶入这多变的云雾里,一起来享受这份无穷的趣味!

(二)感受云雾的`多情

1.过渡:这奇异的云雾,特别喜欢光临牯岭,一年365天,就有197天与它朝夕相处,说起牯岭也有个故事:有位英国游客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庐山观赏云雾住在牯岭,清凉的雾气沁入肌肤,老外连声说coll,coll,山民虽不知其意,但猜出可定是赞美,于是就将这coll变为岵岭。这令老外也连声说“凉快”的庐山雾,能引起你哪些丰富的联想吗?认真读,你脑中一定会出现别具韵味的岵岭云雾图。

2.生自由读

3.指名说联想(解决冉冉升起、团团相彻、浮游荡漾)

4.导说

是啊!这多情的云雾,怎能让住在岵岭的人感到单调呢?

他时而————时而————时而————时而————(仿照第三自然段)

5.齐读: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通过朗读将在场的所有老师带入这牯岭云雾之中?1`

(三)欣赏云海的多彩10`

犹如仙境的山镇古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瞧!这就是云海的两张画。

1.出示图画(根据第五自然段内容所画的二幅画)2`

你能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与每幅画对应的内容吗?指名读

第一幅每当雨过天晴……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

第二幅特别是太阳……竞相开放

2.你喜欢哪个景观,就选读那个片段,再看看老师的画你认为与课文内容比起来哪儿还不够美的。

3.讨论交流

重点体会“俯瞰、万顷白云、绚丽动人、银涛要浪、斑斓”等词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4.对比读两个片段

四、深化美1`

1.读了这么美的课文,老师忍不住写了一首小诗配乐读诗风起如涛静如纱,来去浓稀各不同。青峰秀岭云中裹,恍若身在仙境中。

2.齐读

3.导读课题

这就是叫人神往的——————也令所有人着迷的——————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